试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试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

黄永雍

乐业县木材公司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533200

摘要:石漠化问题是当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当地的绿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想要促进绿色环境的形成,就要仔细分析造成石漠化现象的原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帮助当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首先研究造成石漠化的原因以及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更多地区的石漠化处理给出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对策;造林技术

1 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问题主要是指石质部分出现荒漠化,这种情况主要产生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将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使得当地被迫减少生产用地,造成当地岩石层逐渐暴露,再加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土壤流失速度加快。过去石漠化问题主要产生在部分气候恶劣的区域,例如石灰岩地形。由于这些区域本身土层薄,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石漠化现象。在不少研究结果中,最终结论都显示本身的土地环境并不是造成石漠化的首要原因,更多的影响来自于人类的活动。生态环境处于长期被忽略的情况,人们只专注于开荒种地,导致土壤层收到严重威胁,最终使得地表环境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中,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土壤流失,大量的岩石已经完全裸露在空气中,这些都是最终造成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因素。

2 石漠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于石漠化现象来说,自然环境是造成最终结果的基础性因素。由于岩溶区往往包含着大量的硝酸盐成分,与其他土地成分差异较大,也就难以形成土壤层,造成最终的石漠化情况。再加上部分区域由于处于内陆地区,且平均地势高,如果出现严重的雨水侵蚀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严重土壤侵蚀,这些都是造成最终石漠化结果的重要因素。

2.2 人为方面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石漠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部分岩溶区域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且当地的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能源资源更是处于严重匮乏情况,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当地居民只能更依赖于当地的森林资源,严重的采伐情况最终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正是由于此类大面积樵采情况,且樵采行为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管,才最终导致广泛的岩石裸露,推动了石漠化情况的出现。再加上岩溶区域往往降雨量充沛,雨水的冲刷使得土壤受到侵蚀的速度加快,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土壤将受到直接摧毁,这也是造成石漠化情况的重要原因。甚至部分居民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自发地进行开荒活动,部分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虽然当前的耕地得到了扩充,但不规范的生产将带来环境的严重破坏,土壤的大规模流失,使得区域内植物数量锐减,加剧石漠化问题。

3 石漠化造成的危害

3.1 生态系统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

石漠化可能带来多种类型的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土壤上的植物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大量消失的植物将缩减动物的栖息空间,威胁到整个生态体系的物种多样性。

3.2 引发自然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出现石漠化问题的区域,由于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植被的数量锐减,一旦土地受到雨水冲击,就可能加剧土壤流失,造成严重的石漠化问题,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带来更加频繁的灾害,威胁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大量的水土流失也会导致当地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雨水的大量积蓄也增加了出现涝灾的风险。石漠化问题造成的岩石裸露,植被减退,也会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储水能力锐减,干旱的季节发生旱灾的可能性也将增大。除此之外,大量树木的减少也使得坍塌、地裂等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经济发展自然也无法稳步前进。

4石漠化治理对策

4.1 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度,多方渠道筹集资金

目前各级政府正致力于提高对于石漠化问题的认识程度,增强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石漠化问题应当作为重点观测对象,各级政府应当开启全面监测,在开展工作时充分依靠群众力量,对各方进行动员,做到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的高度统一,投身于环境治理的大工程中。在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增强生态保护力度,做到保证资金筹措。出现石漠化问题的地区一般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政府应当考虑从多个方面进行资金筹措,争取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同时,应当尽可能鼓励当地居民投入治理进程中,积极推动全面治理方案的落实,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4.2全面提升石漠化治理生态服务功能

岩溶地区一般土层较为薄弱,也就很容易产生岩石风化问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出现。如果当地政府选择简单的限制开发政策,就可能使得治理成果无法得到巩固。想要更加长远地巩固发展成果,就需要着重强调治理土地的生态功能。目前,可以考虑实施物种修复的方式,提升土地具有的生态价值。从具体的操作结果可以看出,使用封禁治理的方式创造的疏林地能够更好地发挥涵养水土的作用。在各种类型的植被建设时,需要依据当地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选择合适的引入品种。例如,选择藤本类的木质就能够起到吸收水源的作用,这类木质拥有发达的根系,能够很好地涵养水土,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流失的现状。在进行治理时,金银花就是十分适宜的品种。同时,能够大范围生长的苔藓植物也是缓解石漠化可以选择的植物。苔藓生长时不断产生的酸性物质能够一定程度上溶解岩石,帮助其他植物成长。

4.3 强化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成果

出现石漠化问题的区域往往植被稀疏,土壤肥力呈现出不断流失的趋势,造林的困难程度高。如果林业部门需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首先需要针对当地的石漠化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只有石漠化程度较轻的区域才能够使用这一措施。在其他更为严重的区域,可以选择使用生物措施开展治理工作,或者选择工程措施。例如,土层薄的区域可以使用挡土墙对于环境做出简单改善,帮助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选择植物时,也更加适宜选择容易生存的植物。而部分坡度已经达到25°的坡地,要严格执行禁止开采的措施,对这一区域封禁。

4.4 建立资源投入以及生态效益评价机制

目前,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已经选择加大投入,在各个地区开展全面的石漠化处理工作。虽然目前已经投入的资金较多,但最终的治理效果依然有进步的空间。为了更好地完成治理工作,治理人员需要做到尽可能提升工作效率,避免负面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开展治理工作时,不能仅仅看重植树造林,只重视植被的覆盖程度,还应当切实提高改造的技术水平,增强土地涵养能力。针对目前的治理成果评价体系而言,主要的评价重点依然在生态效益。主要创建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规范整个治理流程,才能够完成治理工作的全面监管,帮助石漠化问题得到高效解决。

5 治理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技术分析

5.1 确保所选树种优良

在使用植树造林方式开展治理工作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先对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培育品种。当前,在我国的治理工作中,适宜的树种品种繁多,例如常见的狗古木或者茶条树,这些树种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例如,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就更适合选择竹子或者藤,建造经济实用性的植被环境,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园林,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能够帮助当地实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5.2 科学培育树苗,提升苗木成活率

苗木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造林成活率,因此有关部门务必给予苗木培育足够的重视。在最初的发芽阶段,培育人员应当选择合适的措施给予树苗必要的照料,做好对应的施肥、除虫等工作,尽最大可能保证最终的成活率。除此之外,选种时应当尽可能挑选形状饱满的优质种子,同时做好必要的消毒;在播种之后同样需要做好对应的苗木管理,对种苗密度进行适度改变,做好营养补给以及除虫,保证树苗阶段的快速成长,选择优质的树苗保存下来,对表现欠佳的树苗进行淘汰,以保证最终的成活率。

5.3 整地造林要科学、合理

在使用植树造林的方式解决石漠化问题时,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法则,依据当地的实际土地状况,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造林。在整个造林过程中,炼山活动是被严格禁止的,山地植被应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在造林时,需要合理选择造林密度,在保护原有制备的同时,不能够影响林木的健康成长。如果林木培育的密度太小,就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因此,选择适宜的造林密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适宜的密度范围是900~1050 株/hm2,实际的密度选择应当结合实际状况做出调整。袋苗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最终成活率,一般造林时间范围主要在2-3 月,造林天气应当为阴雨天气,土壤受到雨水浸泡后,能够给林木培育提供水分。在完成移植后,也可以使用薄膜对植被进行覆盖,尽可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时,政府部门需要做到充分调动群众,帮助群众建立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有关部门更应当做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做到统筹安排。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第三产业的崛起。更要做到全面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共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展治理工作前,更应当针对区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选择适宜的树种培育,提升最终的培育成活率,以帮助石漠化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参考文献

[1]舒田,熊康宁,陈丽莎.石漠化治理下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02):446-452.

[2]杨昌红,马士彬,高南,杨雪萃.基于NDVI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效果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03):144-150.

[3]柯奇画,张科利,王爱娟,何江湖,张思琪.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及其多尺度综合配置[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06):237-248.

[4]郭应军.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D].贵州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