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慧应急建设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3

城市智慧应急建设探索与研究

孔利华

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城市智慧应急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本文以国务院安委办部署的全国18个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体系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并深入阐述城市智慧应急综合治理中“综合”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城市智慧;应急建设;探索

引言

十四五”时期,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随着人流物流的激增、高层建筑密集、经济产业集聚等特征日益凸显,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断运行与发展的生命系统。与此同时,各类城市智慧应急也不断叠加滋生,安全事故易发多发。1.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城市智慧应急压力重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了众多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是,客观的看,我们当前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交织多变,压力和挑战巨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全球范围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增加。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的最大挑战之一。第二,我国逐步进入质量报复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许多物质形态的建设成果都进入了质量报复期。特别是部分燃气、供排水管网、热力管网、桥梁、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超龄使用,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重特大事故在地区和行业间呈现波动反弹态势。第三,人的不安全行为放大。纵观近年发生的各类灾害事故,如森林火灾、燃气爆炸、“三合一”场所火灾等,多数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执法不严格等人为因素有关。第四,“三期叠加”对安全生产带来新的压力。所谓“三期叠加”,是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集中出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期叠加”在一定程度上给安全生产工作增加了不少压力和挑战。因此,抓好国务院安委办部署的全国18个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体系试点工作,以因地制宜、重点先行、整体推进为原则,贯彻城市安全“大应急”理念,实现城市安全应急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综合”,以及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构建城市智慧应急防范和治理的大格局,无疑是把握城市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统筹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有效路径。

2.推动安全风险综合监测  促进应急管理模式创新

在推进其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能够完成提升城市安全科学化和智能化治理水平的理论创新,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奠定方法论基础。第一,构建统分结合模式。在工作机制层面,探索政府统筹领导与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结合。在分别厘清各相关部门权责边界的基础上,找到各个权责边界间的关联节点,再以政府的高位推动作用,实现各部门的联动与协同。在应用系统建设层面,统筹建设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应用系统,汇聚政府侧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政相对方侧燃气、供水公司等相关企业已建成的安全风险感知系统,充分运用整体部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精细化建立每一个细分行业领域的有效模型和算法。进一步支撑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研判能力和多行业领域耦合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第二,构建关口前置模式。建设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着力点除“综合”外,便落在“预警”上。即转变城市安全应急管理“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警”的现状,做到及时有效的预警,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置。因此,关口前置的重点就是通过对若干以往各类重特大事故案例进行逆向分析,找准导致各类事故灾难发生的各个关键节点。并通过科学设置每个关键节点的预警、报警阈值,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7x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值守。实现实时监测数据一旦大于设定阈值,系统便会自动预警。以应急管理“关口前置”模式,避免或减轻事故灾难发生所带来的伤亡与损失。第三,构建内生动力模式。构建内生动力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出现“建用两张皮”的情况。内生动力模式主张对平台各类用户角色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如,政府侧用户对应提高履职效能,企业侧用户对应市场公平与效率。这些均是其“想用、必须用、习惯用”的内生动力。因此,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业务层面的事故链、灾害链的同时,亦需考虑用户层面的责任链和利益链。第四,构建反馈控制模式。构建反馈控制模式,形成多元层次的闭环管理,能够确保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运行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在监测预警业务流转层面,平台实时进行风险监测与预警。一旦发现问题即刻自动向各个相关责任方推送报警信息,并抓取图像视频和位置轨迹等痕迹信息。或者通过音视频通信等手段,对各责任方的处置过程和效果进行追踪,直到预警解除。确保各责任方履职的准确性与实效性。在系统优化层面,根据系统每一个“预警-处置-解除”周期的运行情况,不断对系统进行调试或优化的反馈控制模式。

3.锤炼平台建设综合功夫打好监测+预警组合拳

应对城市智慧应急的复杂性特点和趋势,要在“综合”上下功夫。一是,平台建设的“综合”。以系统思维方法对现有平台资源进行优化、集成,仅新建关键缺项,避免重复建设。二是,行业领域的“综合”。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建设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应通过对各相关行业领域数据、信息的综合,表达城市有机体“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生命体征,实现城市安全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三是,应用与技术的“综合”。即对业务场景和需求等进行知识处理,实现应用创新,并通过技术的倍增效应,指数级增加应用创新的效率与普及率。第一,综合现有平台资源,坚持节俭高效原则。对现有平台资源进行综合,是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运用结构化思维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旧,仅对少量关键缺项进行新建,坚持节俭高效,避免重复建设。首先,全量调研市域已有平台资源。一是,对政府侧已有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行业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控两类资源,进行梳理;二是,对行政相对方侧(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等)已有的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控资源,进行底数摸排;三是,针对各类已有系统和平台资源的整合,不是机械叠加式的“应接尽接”,而是进行符合业务逻辑、应用逻辑和权责逻辑的整合。

需要新建的少量关键缺项主要包括:一是,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支撑各部门业务协同的“智能派单”系统;二是,通过对以往各类重特大事故灾难的调查分析所发现的,现有监测和监控资源无法获取却又至关重要的数据或信息;三是,伴随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或修订,而产生的新需求和新场景等。第二,综合各行业子系统,维持城市生命体征运行。第三,综合各项技术手段,构建城市治理耦合模式。综合应用与技术,构建城市智慧应急防范和治理的耦合模式,是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精准预判预警、科学决策处置的关键支撑点。具体来说,要从如下方向切入。识别风险表征,洞悉风险根源,支撑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城市智慧应急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针对这些领域中最多发易发频发、危害性最大、最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进行全时、全维、全程监测。通过对以往各类事故案例深入剖析和逆向实证,找出某一类风险发生的表征和根源。

构建平台与实体世界的耦合模式,以应用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实现效率倍增。首先,实现平台与实体世界的完全映射,用“绣花功夫”去理清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中每一个细分领域(如燃气安全、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地震灾害监测预警等)的业务场景与权责关联。再将这些从实体世界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形成知识库、模型库、阈值库等,作为业务中台支撑应用创新,进而推动技术创新。其次,以技术创新的倍增效应指数级提升应用创新的效率和普及率,并不断根据实体世界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调整技术参数等,使平台与实体世界始终保持高度耦合状态,避免“建用两张皮”。

4.发挥监测预警协同效能提高应急联动处置水平

如上文所述,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需在“综合”上下功夫,对现有平台资源、各行业领域子系统、技术和应用等,进行多层面、多领域、多环节的“综合”,支撑城市智慧应急监测预警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这是该平台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超辖区化”的特征,形成扁平化、智能化和闭环化的风险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支撑市域安全风险防范和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第一,协同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行业领域。协同的基础是各主体权责明晰,且整体责任链严密。各相关主体能够在协同机制中有效联动,实现“1+1>2”的效果。因此,建设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协同机制,需从如下方面来考量。一是,要理清政府侧各部门和部门间的权责与责任链;二是,要理清行政相对方侧,即各相关行业领域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间的权责与责任链;三是,要理清政府侧与行政相对方侧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政府侧的协同机制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城市安全发展工作由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统一组织,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具体工作”为原则。再具体按照各行政部门的“三定”方案进行梳理。具体到行政相对方侧、政府侧与行政相对方侧之间的权责与互动关系,则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进行梳理。与此同时,在全量理清现有权责与责任链的基础上,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现有规则尚未明确的权责节点和协同机制等进行创新。如,构建“小事分流,大事统筹”的全链条和跨部门协同处置机制。借鉴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派单”、闭环管理、绩效挂钩的系统工作机制等,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作流程与机制的创新。第二,协同多元主体,整合多元力量。建设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在实现各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领域协同的同时,应进一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智慧应急防范与治理大格局。用以人为本和辩证统一的内生动力系统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实现技防、物防、人防“三防并举”的大格局。第三,协同“政产学研用”,做到久久为功。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路径之一,绝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工程。该工程对优化、更新、迭代具有极高要求。

结语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会不断催生出各式新的安全风险。因此,坚持城市智慧应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其他城市安全相关工程建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从政府施策、产业变革、科研创新到生产力转化的有机协同,才能应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风险。同时,推进平台的不断优化迭代,做到久久为功,才能支撑平台的有效且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4] 马捷,葛岩,蒲泓宇,等 . 基于多源数据的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框架 [J].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5):6-12.

[5] 马照亭,刘勇,沈建明,等 .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问题思考 [J]. 测绘科学,2019,44(6):27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