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功率半导体技术现状及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简述大功率半导体技术现状及其进展

黄兴

身份证号码:500107198610261211

摘要:在硅技术领域,芯片尺寸不断缩小,而晶圆尺寸不断增大,推动了半导体技术快速发展。文章针对大功率半导体技术进行探究,从功率半导体的功能和发展历程、大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应用现状、未来发展趋势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半导体;功能;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大功率半导体行业开发出多种硅基功率器件,既有单极型器件,也有复合型器件。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增大功率容量、降低损耗,并提高能源转换效率[1]。如今,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阻断能力和损耗情况,基本达到了硅基材料的物理极限,在此背景下,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1.功率半导体的功能和发展历程

1.1 功率半导体的功能

功率半导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率器件,例如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等;另一类是功率IC,例如AD/DC、电源管理IC、驱动IC等。功率半导体的功能主要是电能转换和电路控制,可改变电子装置中的电压、频率、直流或交流。在理想条件下,转化器开启时不会造成电压损失,开闭转换时不会造成功能损耗,因此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创新,本质是为了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1.2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程

功率半导体器件,最早起源于1947年的锗基双极型晶体管(BJT),利用较小的输入电流,对集电极、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和电流进行控制。因锗基BJT的热稳定性差,后来逐渐被硅基BJT代替[2]。20世纪80年代初期,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问世,原理是利用电压控制MOSFET,为BJT提供基极电流,实现高输入阻抗、低导通损耗的目标。截止目前,共研发出7代IGBT,结构和性能比较见表1。20世纪90年代,注入增强栅晶体管(IEGT)研发成功,它的结构和IGBT类似,优点是集电极-发射极电压较高的情况下,能减小导通压降。进入21世纪,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WBG)器件开始研发,在高温、高压、高频领域的适用性更好。

表1:7代IGBT的结构和性能比较

MOS+体结构

芯片面积(%)

工艺线宽(μm)

饱和压降(V)

关断时间(μs)

功能损耗(%)

平面+穿通

100

5.0

3.0

0.5

100

改进平面+穿通

56

5.0

2.8

0.3

74

沟槽+穿通

40

3.0

2.0

0.25

51

平面+非穿通

31

1.0

1.5

0.25

39

平面+场截止

27

0.5

1.3

0.19

33

沟槽+场截止

24

0.5

1.0

0.15

29

微沟槽+场截止

20

0.3

0.8

0.12

25

2.大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高压直流输电

2006年,我国实施特高压直流输电战略,为了满足战略需求,国家电网开始研发高压直流输电晶闸管。研发团队采用铝杂质源转移扩散法,优化杂质分布,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6英寸4000 A/8000 V高压晶闸管。后经过技术更新和工程验证,为1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研制出6英寸5000 A/8500 V晶闸管,并在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3]

随着新能源的利用和并网,以及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对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又提出新要求,即具有自主关断能力。为此,研发团队引入多种新技术,对IGBT设计进行改进,不仅提升了芯片的性能,而且开发出焊接型、高功率密度的IGBT模块,在智能电网中得到应用。

2.2 轨道交通牵引

我国高铁建设阶段,需要高压IGBT支持交流传动技术,对此采用自主研发和并购创新两条路线,均获得良好的发展成果。例如:基于第4代DMOS+IGBT,研制出1500 A/3300 V高功率密度IGBT模块,在“和谐号”列车的牵引变流器中得到推广应用。在200 mm晶圆工艺技术平台上,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的IGBT模块,其性能和国外同类产品接近,能满足“复兴号”列车的使用需求。

近年来,轨道交通向着绿色、环保、智能的方向发展,为满足新一代牵引变流器的使用,研制出450 A/3300 V半桥型混合碳化硅模块、750 A/3300 V半桥型全碳化硅模块,为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在能量传输中,要适应高温、高湿、强烈振动、电磁干扰等工况条件。为降低芯片损耗,精细沟槽和薄片技术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嵌入式发射极沟槽IGBT为例,其通态损耗降低15%,栅极电阻对开关损耗的调控作用更强[4]。电动汽车和电动大巴车,主流功能器件分别是750 V和1200 V,得益于快充技术发展,功率器件的阻断电压逐渐增高至1200 V,这对功率器件的封装带来新的挑战。

具体来看,车规级功率器件在封装时面临的问题有:模块低感结构设计、高温封装、高散热效率封装等。为了满足高温运行条件,平面封装+双面散热模块,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前景。国内目前已经研制出标准封装、单面水冷封装、双面散热封装等产品,能满足不同功率等级电机控制器的使用要求,并且通过了相关考核验证,进入应用推广环节。

3.大功率半导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制造精细化

得益于精细沟槽技术的发展,元胞尺寸缩小,芯片金属化填孔和互连方面存在工艺瓶颈,传统热铝溅射工艺不再适用。对此,钨金属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流动性,成为一个技术解决方案[5]。另外,薄片技术能减小芯片损耗,但工艺操作上有难度。采用氢质子注入技术,通过控制退火时间和温度,氢质子浓度能形成高斯分布,得到缓冲梯度。

3.2 器件高频化

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材料,相比于硅材料的工作频率更高、开关损耗更小,是功率器件高频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不过,这些材料的缺陷密度高、制造效率低,兼顾成本和可靠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使用WBG材料的功率器件,开关频率不断提高,促使电力系统向高压、高功率密度、小型化转变。与此同时,也对功率器件的高速驱动、过压保护、并联均流、电磁干扰防护等方面提出高要求,要对封装结构进行改进,才能保证器件的可靠性。

3.3 功能智能化

功率半导体的智能化,体现在芯片和封装层面的传感监测技术上。IGBT和FRD单芯片集成,其封装结构更为简单;在IGBT芯片上集成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获取温度和电流信号,监测芯片的运行状态。在未来,集成更多的传感功能,开发出集成驱动保护芯片单元,可对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满足智能化使用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历代研发中,芯片体型不断缩小,功能损耗不断降低。文章介绍了大功率半导体技术在高压直流输电、轨道交通牵引、电动汽车三个领域的应用现状,未来向着制造精细化、器件高频化、功能智能化的趋势发展。通过大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创新,推动电气化革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蔡永香.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J].新材料产业,2021(5):2-6.

[2] 葛海波,夏昊天,孙冰冰.碳化硅半导体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J].集成电路应用,2019,36(12):16-17.

[3] 赵金霞.β-Ga_2O_3材料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J].微纳电子技术,2018,55(12):870-877,916.

[4] 彭强.半导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研究分析[J].电子制作,2018(Z2):140-141.

[5] 刘国友,罗海辉,张鸿鑫,等.基于全铜工艺的750 A/6500 V高性能IGBT模块[J].电工技术学报,2020,35(21):4501-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