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竞争下的成果转化质量评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4

基于科技竞争下的成果转化质量评估研究

王理

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评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带来的效益或效果。本文客观分析国内外解决此问题的一些观点,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参与的政府机关、转化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顾客等六大主体,最后对成果转化质量评估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计算成果转化质量(效率)评估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两大类,实际的有效计算一般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的评估研究。

关键词:科技竞争成果 转化 六大主体 质量评估 主要方法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不再以传统动力为核心要素,知识与技术逐渐成为影响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同时,科技竞争决胜的目标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1]。近年,我国投入大量科研精力,但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仍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2],大量的科技成果尚未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3]。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保证经济和生产力的必由之路[4]。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为了将其应用到具有发明创造性的商业活动中,从中获取经济效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形式,自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然而科学技术成果与科技创业的衔接仍然存在不能完全匹配的问题,这导致科技与经济不能和谐地齐头并进,这一矛盾仍待解决。其投入和产出分别以技术和经济指标作为评估标准而得到的新的创新发明和经济性产品或服务。在这两个不同角度的评价指标中,创新发明只是间接由技术决定其市场,真正关键在于进行商业模式转型方向的选择。换句话说,一项技术成果与某种合适的商业模式相对应,从而可以实现技术潜力向经济产出。这里的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商业活动中各个参与者之间价值创造,价值转移和价值获取的价值逻辑,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需要培育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为背景条件。由于市场发展存在盲目性,需要国家宏观上进行人为调控。

二、研究现状概述

科学技术的转化,是技术发明与知识创新走向商业化的道路,提及创新,国外学者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将其与发明和创造力区分开来,认为创新具有经济重要性,企业是创新的主要组成部分。创新商业化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多主体参与,Porter提出,“每一项业务都是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和支持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几何图形,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价值链中体现出来。”从价值链结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活动的角度看,上游环节的核心是与技术特点密切相关的高效、科研院所主导的产品开发,下游环节的核心是由企业主导的与顾客需求息息相关的生产及销售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一些不同结论。侯兰茜认为科学技术成就产生于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复杂的心理活动,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它们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经济价值,可以对生产率水平和生产过程产生积极影响,或者可以用于开发生产[5]。张京红[6]认为,科技成果是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社会调查、试验和实验的方法,获得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包括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等促进科技进步的一系列成果。换句话说,科学技术成果产生于科学研究活动,它们表现为技术发明、专利和论文,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是一项依靠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活动Leydesdof和Meye探索了比链状结构更能清晰描述科技成果转化各参与主体间的复杂关系的模式——三螺旋创新模式。三螺旋结构的主体由高校、企业和政府组成,相互联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价值活动的新型结构。随后的研究发现,三螺旋结构也有阐述不清的地方,Roberts和Malone基于科技组织分拆模型,提出包括技术发明者、企业家、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驱动在内的五种技术和四个关键组织的组合,这种组合组成了从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活动的过程。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科技成果向价值活动转化是推动多主体技术协同创新的要素之一,相比成果向价值活动转化,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型价值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特性:一是科研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非市场属性,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化需求进行二次研发。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供应对象通常为缺乏资源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帮助才能独立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四、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

国外学者对于成果转化过程提出过三螺旋结构、四主体模型,但模型并不适合解释我国国情,结合我国科技成果商业化市场现状,可概括为六大主体,其分别是:政府机关、转化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客户。一是政府机关。政府机关通过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力求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转化科技成果方面发挥统领性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面向市场的活动,但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初始阶段面临了很多高风险因素,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参加市场活动。此外,新兴企业本身缺乏足够的资金,想要获得足够的外部援助资金的话,问题就出在科学技术上。由于科学成果转化的投资大,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很难获得传统的资金援助。特别是在科技成果的初始阶段,社会风险投资难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市场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而政府资金的非营利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显然更加适合它。

二是转化企业。企业提供面向市场的资源和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稳定的长期利润。作为重要的应用实体,企业具有科技成就,在整个转型过程中都发挥着作用,且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初步研究阶段,公司负责将科学技术成果从非市场实体转移到市场实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面向市场的业务逻辑注入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中。在商业化生产阶段,企业充当价值转移中心,将价值网络中的其他商业活动参与者连接起来,并投资改变科学和技术成果所需的生产要素。在商业销售阶段,我们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来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价值,这些活动参与了市场竞争以获取营业利润。公司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主要角色,它决定了转化成果的成功与否以及各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程度。三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旨在借助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资本利得,作为投资者,金融机构会提供不同融资渠道,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在市场环境下,仅依靠科研机构的自由资金难以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此时就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金融机构往往需要根据各阶段不同的风险特性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到了生产阶段,转化成果已经具有可行性,其转化风险大大降低,金融机构通常选择风投的方式给予投资,使其快速进入下一阶段,而且其要求的资本回报比实验室阶段更低。当科学技术的成果在已经能够实现市场的商业化,只是在资本扩张方面缺少资金,具备了极高的可行性的时候,金融机构会通过各种方式为公司提供资金。四是高校及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以改变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并可以通过增加研究人员的动力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的能力来改善其科研评估。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重要的技术研发能力,并且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上游活动的主导力量。五是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为转化科学技术成果对接需求者及各类支持,主要目的是共享附加值。中介机构作为重要的服务组织,独立于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资源整合、提供专业服务等活动,促进各单位间科技成果转化,以此来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的剩余价值。六是客户。客户是科技转化成果的享有者,他们聚焦于转化产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主要消费者,即客户,是科学技术成果的最终用户,是成功转化科学技术成果的最终指标,满足客户需求是市场化的重要商业逻辑。只有客户消费了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时,才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如果客户不满意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结果,那么就没有消费者行为,从而导致企业无法从转型活动中产生财务收益。换句话说,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就宣告失败了。

五、成果转化质量评估主要方法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评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所带来的效益或者效果。此前有不少国外学者围绕科技转化绩效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区域科技转化的研究维度,Arrow认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资本产物提高;Nasierowshi和Arcelus基于DEA方法,测算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发现生产力水平与创新规模和资源配置有显著相关关系;徐晨[7等对我国30多个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做了详尽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评价方法;迟国泰等[8]对1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科技效率评价,并为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转化的研究维度:ChiangKao, His-TaiHung及Ray.s分别对学校资源及学术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田东平等将我国高校分为东、西、中部进行区域化科研效率评价。在企业科技转化的研究维度:Robertson研究了协同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机制,将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分为内部开发、市场交易和合作开发三类;夏来保等将DEA模型应用于分析天津市20个县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金宝峰通过预测分析评估企业科技项目资源的综合效率,优化无效项目,实现资源合理分配。通过对国外的文献总结,可以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外的形式一般是通过高校来完成,即承担着科技转化的主体角色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一点与我国类似。目前,全国两院院士的37%以上集中在高校,全国重大科技成果的1/3出自高校。近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上升,发展良好[9]。但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相去甚远[10]。目前,以高校作为绩效评价对象来转化科技成果的研究正在取得一定进展。翟艳丽等[11]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和优化指标,找出影响和限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同时也可能丢失重要信息,导致相对片面的评价结果;高濛[122]以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市场投入和其他投入四个方面作为准则层,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5个评价指标赋权,建立效率评价体系,由于无法提供足够多量化数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可靠性;宋慧勇[13]

采用分类DEA方法测量分析了江苏省高校等院系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但是,DEA评估结果可能对输入和输出项的选择过于敏感,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模糊性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闫为民等[14]根据专家评分运用主成分赋分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最大隶属度法分析评价结果,计量最大评价指标的贡献,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包容性的贡献,但该方法仅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够全面;王桂月等[25]运用预测神经网络能力,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评价,但神经网络模型收敛速度慢,且存在局部最小值易倾覆等弊端;白利娟等[16]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专家评分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但同时也比较主观,包含多种要素。模糊评价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包含更多评价指标,则指标的相对隶属权重因子受各指标权重向量和固定值1的影响,通常因太小而无法衡量,难以根据权矢量的大小比较各指标的隶属度,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六、总结

计算成果转化质量(效率)评估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两大类,实际的有效计算一般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17]

数据包络分析其原理是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观测数据的非参数分段前沿曲面,然后依据该前沿面计算效率。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 和Rhodes 于1978 年提出一个规模报酬不变. (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CRS)条件下的DEA模型。Banker等在此基础上对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进行扩展,提出了规模报酬可变(Variable Return to Scale, VRS)条件下的DEA模型。DEA方法是多输入多输出模型下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常不预先设定生产函数,可任意性生产函数设定较少,计算相对容易。但在数据包络分析中,环境等随机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无法测量,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情况下和自由处置法中,连接DEA顶点的线上的点不指定为效率边界,而是由DEA顶点和这些顶点内部的自由排列点组成,因此自由条件下的平均效率也是可定的。(张宗益和吴俊,2003)。数据包络法被国内外学者运用到各种经济效率的评价中。

随机前沿分析由Aigner 等Meeusen和Broec,Battese和Corr共同提出,随机前沿分析假设决策单元与前沿的偏差是随机干扰和技术低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将随机误差项分为两部分。一是决策的技术效率低下,另一个是统计噪声。决策单元的低效部分遵循非对称分布(通常设为半正态分布),而统计噪声遵循对称分布(通常设为正态分布)。随机前沿分析考虑了随机误差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但对随机误差项的分布有严格的限制,在设定生产函数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严格来说不是。它有理论支撑,只能更好地衡量单一产出的技术效率,难以衡量多产出的技术效率。随机前沿分析也广泛用于衡量各种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侯东云. 高校科技成果评估与转化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2]兰筱琳,洪茂椿,黄茂兴.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8,36(08):1375-1383.

[3]董洁,黄付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10):15-20.

[4]聂常虹,武香婷.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7,29(04):264-272.

[5] 侯兰茜.广东省国家“211工程”高校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选择[D].华南理工大学,2014.

[6]张京红. 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7] 徐晨,邵云飞.基于DEA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J].电子科技,2010.

[8]迟国泰,赵志冲.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18,39(S1):1-10.

[9]张颖.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2(22):50-51.

[10]高杰,周敬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17+8.

[11]翟艳丽,吴佳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6):18-21.

[12]高濛.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体系[J].价值工程,2018,37(34):237-240.

[13]宋慧勇. 基于分类DEA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以江苏省39所本科高校为例[J]. 科技和产业, 2014, 14(10):83-87.

[14]阎为民,周飞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模糊评价方法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06):129-133.

[1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94-195+209.

[16]白利娟,汪小梅.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析[J].情报杂志,2006(07):46-48.

[17]姚树洁, 冯根福, 韩钟伟. 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07):56-65.

作者简介:王理, 1969年1月,女,汉,江苏南通, 单位: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 质量管理、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