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和城市道路网融合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8
/ 2

公路和城市道路网融合模式研究

王菊萍

33062119900623634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出行、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变传统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交通道路规划目标,减少交通拥堵,为人们的生活生活提供便利,促进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养护管理

1公路与城市道路路网融合模式研究

1.1路网规划融合模式

1.1.1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规划分期限、分层次协调统一

某市公路、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类专项规划,应满足"多规合一"的技术要求,在编制过程中做到规划方案互为支撑、空间布局相互协调、融合模式契合总规、建设计划同步有序。同时为有效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建立跨区划规划协调机制,保障长三角区域路网规划深度一致、期限统一、衔接合理。

1.1.2强化规范标准制订,促进规划依据、指标融合

针对公路路网、城市道路路网规划依据不同,组织相应专家学者进行融合段路网规划规范标准制订。规范标准应明确融合段道路分级分类标准及规划指标,如道路红线、路网级配、路网密度等,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标准,建议针对某市中心城、主城区、新城、新市镇等不同市镇体系差异化设置规划指标。

1.1.3规划路网形态与城市布局融合

(1)建设完善环射+方格网状高速路网。现阶段高速路网形态呈现"一环多射"结构,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未来应建设完善环射十方格网状高速路网体系。具体措施建议为∶环路提质增效、射线提速扩容、加强综合性节点城市连通性。

(2)规划完善方格网状国省干线路网。

从贯通、织密、预控三个角度,提出完善方格网状国省干线路网的建议∶(1)加强国省干道路网东西向贯通性,提升重点城镇流量交换效率;(2)临港自贸区等重点片区干线路网密度进一步增强,完善浦东、虹桥等交通枢纽的道路集散网络;(3)新城、新市镇周边预控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

1.1.4布局复合通道,高效融合、集约用地

复合通道是指将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在同一路线上所形成的高效率运输通道,复合通道的使用有助于缓解用地压力,在交通通道有限前提下实现路网融合、高效畅达,建议先规划预留,后择机建设。

1.2道路分级融合模式

通过对公路与城市道路功能分级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最新分级要求,建议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级对接和按图3执行,具体设计中首先确定结合人口规模确定城市规模,明确公路功能定位及车速,再结合城市道路等级进行对应等级与车速。

1.3设计方法融合模式

1.3.1明确融合段设计标准

道路主要服务对象确定了道路在路网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设计应结合交通组成的分析和定位,确定道路的设计标准与设计原则。

1.3.2融合段设计要点

(1)平面设计∶线位应同时符合公路网相关规划,及周边城镇相关规划路网要求;线形标准满足规范相关要求;平面布置结合等级、车速选取指标;但交叉口间距、加减速车道长度、沿线出入口控制间距应合理控制,城镇密集区可降低标准;交叉口及路段相应设置信号灯,确保慢行过街需求。

(2)纵断面设计∶线形标准满足《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要求,结合等级、车速、交叉口、构筑物等选取指标;应合理选取最低道路设计标高,可按照城市道路取潮湿状态控制,不必严格控制中湿状态;纵坡设计坡度应按区域城市竖向规划高程进行控制;纵断面设计坡度应考虑交叉口信号控制(≤3%),公交车设站(≤2%),及非机动车骑行坡度(≤3.5%)等要求。

(3)横断面设计∶融合段断面设计与普通公路一块板断面不同,排水方式改变,一般采取管道排水代替边沟排水方式,设置雨水口及雨水管道;断面布置除满足机动车交通外,应重视人非空问、公共站台布置等;结合交通组成及沿线出入口设置情况,高等级公路可采用复合断面形式(高架或地道+地面道路形式);一般公路可采用主线+辅道布设形式,以满足过境交通与沿线出入到发交通的需求。

(4)路基路面设计∶城镇密集区应合理选择路基处理措施,城镇段减少扬尘;针对中湿、潮湿状态路基进行相应的防护设计,确保水稳定性;重视边坡支挡防护,减少道路占地空间,节约城镇建设用地;路面设计需综合考虑货车、公交车车辆荷载作用,抗高温车辙、环保降噪是重点。

(5)市政附属设施∶需按照区域规划需求,布设市政配套设施,包括燃气、排水、电力、热力等管道或综合管廊布设;布设照明、合杆、智慧设施、街道家具等,满足周边城镇发展需求。

(6)绿化、景观设计∶高度重视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海绵),与沿线城镇同步发展,打造复合功能的公路一城市道路融合段景观道路。

(7)交通组织管理,重视入城段车速诱导,实现"缓进快出",应加强智能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满足过境、到发、人非混行交通需求,对交叉路口、路段信号、标志标线进行精细化设计。

1.4建设管理融合模式

(1)城镇融合段道路的建设内容应同时满足公路和城市道路设施相应交通服务设施的需求。如不仅要满足公路重载货运交通需求,需要同时满足城市道路各类管线的敷设要求。

(2))依据城镇融合段特点,进一步明确城镇融合段建设管理等责任主体完善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及开通城镇融合段建设绿色通道。对于城镇融合段建设简化立项审批和移交交付手续,提高公路城镇化改造的积极性。

(3)由于市政定额普遍比公路定额经济指标要高,城镇融合段道路建设定额标准建议采用以市政定额为主,市政定额中缺项部分可参照公路定额进行补充,保证建设资金充足。

  1. 城镇段高快速路应结合地面城市道路进行同步建设;若不能同步建设,应做好地面城市道路的规划预留,为后期建设提供可能性。

1.5养护管理融合建议

(1)结合公路与城市道路养护分类,建议检测内容应兼顾公路与城市道路共同需求,检测频率应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执行。

(2)进一步明确市政化公路段的法律地位,补充完善公路移交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办法。

(3)应尽快针对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段特点制定城乡融合段的养护状况评定标准,为融合段养护对策的选择提供指导。

(4)针对道路融合段,出台城乡融合段管理养护补助政策,合理对养护资金进行分配,为融合段道路养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结束语

国省干线等公路临近城市主城区路段,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城市交通功能,部分进出城出入口路段拥堵严重,极大影响公路网络和城市运行整体效率。这就要求传统的公路形式必须向城市道路转变。城乡公路网与城市道路网的统筹规划和无缝衔接,对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乔欣.过江通道与城市道路网衔接规划方案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朱新宇.中等组团城市道路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刘颖.面向公交和慢行系统的城市道路网结构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