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腾舞与维吾尔族男子舞蹈之渊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3

唐代胡腾舞与维吾尔族男子舞蹈之渊源

周扬

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河南信阳, 4641


摘 要:胡腾舞是唐代最具典型性的西域舞蹈,历经两千年以后,现维吾尔族男子舞蹈中仍有西域乐舞的遗风,这两种相隔千年的舞蹈艺术在历史渊源,地理位置、舞蹈风格、舞蹈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脉搏,对唐代胡腾舞的研究以及对唐代胡腾舞与现维吾尔男子舞蹈的比较,可以为现代的舞蹈作品及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胡腾舞;维吾尔族;比较;联系


前言

时光流逝,唐代风靡一时的西域舞蹈胡腾舞已经不复存在,但大量的文物古迹证明了胡腾舞在当时唐代舞蹈鼎盛时期的艺术地位和领先水平。在如今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多郎舞,纳兹尔库姆舞蹈中可以发现西域舞蹈并没有遗失,仍保留西域乐舞的影子。

目前对这两种跨越千年的舞蹈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但在以往的有关维族舞蹈的评述文章中多少都提到过维族舞蹈中有一定程度的西域乐舞的遗存。所以通过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对比与研究,找出两者之间在历史渊源、舞蹈体态、服饰风格以及音乐上的各种联系,来充实现代舞蹈理论并推动舞蹈编创工作。

一 、胡腾舞介绍

(一)概念

唐代的舞蹈分软舞和健舞两大类,而段安节在《乐府杂录》里把胡腾舞列在唐代舞蹈中的健舞1。《胡腾舞》本身的名称就包含了它的基本风格和面貌,即带有胡地风味,大都有胡人表演独舞,汉人也可参加,其表演节奏“急蹴”,以蹲、踏、跳、腾为其主要表演动作技巧的舞蹈特征,在刘史言 《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 诗中 ,“首先说明表演胡腾舞的艺人 ,是戴 “蕃帽尖顶” 穿窄袖 “胡衫”的 “石国胡儿” 。石国是胡腾舞的起源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舞蹈的动态表现的是一种跳跃加旋转的 “空转” 技巧。这首诗通过弄脚缤纷的胡腾舞 , 把我们带到唐代贵族深夜饮宴欢娱的场景之中。”[1]胡腾舞作为典型的西域舞蹈,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胡腾舞以腾踏跳跃,急速旋转的步态,轻巧快速,炫目多变的舞姿,撼头弄目,如痴如醉的情感,热烈奔放的,幽默风趣的情调体现了西域舞蹈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舞》和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两首诗对胡腾舞做了真实写照和艺术概括。

(二)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唐代舞蹈是我国自古以来舞蹈的鼎盛时期,而当时的乐舞又深受西域各国文化与乐舞的影响,使得西域舞蹈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自汉代起直至唐代,贯穿西域广大地区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原与中、西亚以至两河流域地区前所未有的坦荡之路,从此华夏大地就与波斯、罗马、西亚等中亚地区等各国的名族文化相溶,”[2]使广阔的中原大地造就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添上了光辉的印记。自汉唐千年以来,西域诸国的使者就将充满异国风情的乐舞艺术带入我国,随后就与中原王朝就建立了文化政治经济联盟关系,这些文化艺术最早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的古西域(现在的新疆大部分地区)最为广泛。而胡腾舞就是唐代各类舞蹈中最具西域特色的男子舞蹈,大约自北朝后期从西域石国(今乌慈别克共和国喀什干一带)属唐朝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自北朝传入至唐代盛行,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

(三)史料中有关胡腾舞的记载

1.古人对其评价

在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儿》一诗中,对东土大唐盛行的胡腾舞做了绘声绘色形象逼人的写照。“移步、 碎步、 踏步、 跺步等以及腾跃技巧 , 面部表情是“李端描绘的《胡腾舞》,舞者也是胡貌胡妆的西域胡人,舞蹈动作以急速旋转的跳、 腾、 踏、 蹴为主 ,运用了西域舞蹈常用的蹉步、舞眉动目, 身段是“反手叉腰” 、 弓如弯月 ,脚下“双靴软弱” 、 “环行急蹴”,整个舞姿呈现出 “东倾又西倒” 的狂欢情趣。[3]这首诗绘声绘色,把 《胡腾舞》的舞姿、 步态;表演者的激情和高超技巧;观看者的感动及与西域舞者的艺术交流;总之把 《胡腾舞》 在唐朝艺坛产生的震憾和影响,表现得生动形象、 淋漓尽致。

2.古人对其服饰描述

胡腾舞不仅在舞蹈的体态舞姿上敏捷矫健,在舞蹈服饰上也充满异国情,成为唐代众多乐舞服饰中的一个亮点。在刘史言的《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一诗中,首先描写了胡腾舞的表演者的服饰特征,“这首诗首先说明表演胡腾舞的艺人,是戴‘蕃帽尖顶’,穿窄袖‘胡衫’‘弄脚缤纷锦靴钦’的‘石国胡儿’以别致的服饰与相貌吸引着观众。另一篇是李端的《胡腾儿》诗中:‘铜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等诗句都有描写舞者的外貌服饰特征。而在现代的胡腾舞作品中,舞者也是头戴黑色的尖顶番帽,上身着翻领窄袖的轻衫,色彩鲜艳,下身着弹力紧身的靴裤,腰间系彩色丝带,脚蹬黑色尖头锦靴,表演者锦靴闪动,腾踏生风,以跳跃空转刚劲迅捷的舞步,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仿佛把我们带到唐代贵族深夜饮宴欢娱的场景之中。

3.文物古迹上的胡腾舞

除了古人诗词对胡腾舞的描写外,在西安东郊出土唐代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一高鼻深目的胡人男子, 立于毯子上,扬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腾跳后,刚刚落地的姿态。两旁是九个乐工与两个歌手提供伴奏伴唱,像极了唐诗中的胡腾舞为史家们提供了西来著名胡腾舞的确切资料。”[4]“1999年7月在山西太原出土的隋代虞弘墓中石棺床后壁中部的石刻画,也对胡腾舞的服饰与舞姿体态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后壁中部的乐舞图是浮雕画面中的面积最大,人物最多的一幅,是由众多人物和景观所组成的宏大宴饮乐舞场面。”[5]这足以说明胡腾舞在唐代宫廷乐舞中是及受欢迎的。

二 维吾尔族舞蹈介绍

(一)概念

新疆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分割,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都注入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舞种。分别有赛乃姆、多郎舞、纳孜尔库姆、萨玛舞、夏地亚娜、匹尔、萨帕依舞、它石舞、木勺舞等。最为典型的舞种有赛乃姆、多郎舞、纳孜尔库姆等。其中多郎舞和纳孜尔库姆大多为男子表演的舞蹈。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等地区。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着乐曲有高亢激昂的男声伴唱。这种舞蹈的特点是粗矿,刚劲,豪迈,开朗,有忧郁的本土风格,可列为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与之相比,纳孜尔库姆舞蹈更为自由、活泼、乐观、诙谐,不论是即兴动作还是竞技性的表演,都具有这些突出的特色。在维族舞蹈表演中,经常出现“扬眉”、“动目”等动作,让人看后随即联想起唐诗"扬眉动目踏花毡"(李端《胡腾儿》)的名句。这正是古代乐舞文化在这些地区舞蹈中的遗存。

(二)历史渊源

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底蕴的民族,主要聚集在天山南北各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维吾尔族舞蹈更是我国名族舞蹈艺术的珍宝,“早在公元三世纪,维吾尔族回鹘西迁,此后定居西域。在维吾尔族经历的慢慢岁月中,先后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在众多历史背景下,维吾尔族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舞风韵和风格迥异表演艺术形式。”[6]唐代的“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通道,从那时就有大量的西域特色文化艺术传入我国,并在现新疆地区广泛流传并发展开来,延续至今,使得现今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极具西域风格特色,成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精髓。所以,笔者认为上述的唐代胡腾舞与现维吾尔族男子舞蹈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必要进行探究与分析。

三、胡腾舞与现维吾尔族男子舞蹈之比较

(一)从历史渊源看二者之联系

新疆是带有神奇色彩的区域,两千多年前,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是古代游牧民族乌孙、匈奴、突厥汗国活跃的地方,当地居民在文化融合中创造了西域的草原文化。 而当时由胡人表演的胡腾舞等舞蹈是作为西域众多城郭小国献给各朝皇帝的贡品。“在诸多西域乐舞中与今日新疆歌舞关系密切的有:于田(新疆和田)乐、伊州(新疆哈密)乐、悦般(新疆伊犁西北)乐、龟兹(新疆库车)乐、高昌(新疆吐鲁番)乐,这六种乐舞中有佛教、农耕和草原文化因素,有地区色彩浓郁表演性强的舞蹈形式。两千年来,这些西域乐舞的精华虽历经沧桑,但在今天的新疆歌舞,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西域乐舞的遗存。”[7](第231 页)胡腾舞是大唐时期盛行的最具西域风格的舞蹈,又因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传入,随后把这些西域舞蹈带入我国,由新疆地区流传开来并发展延续至今,所以这两种时期的舞蹈单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根源来看就有必然的联系。

唐代时期的胡腾舞不可能给我们留下确切的影像资料,但从古人的诗词,壁画及瓷器上的雕刻,都可以感受到胡腾舞的西域风格和在当时的宫廷乐舞中的地位及影响。由于新疆是古西域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也正奠定了后来的新疆维吾尔族的西域民间舞蹈的风格以及在舞蹈中的部分动律和技巧。随着时光流逝,古代一些典型舞蹈虽巳散佚,但仍有一些形式或动作保存在民间舞蹈中,所以使新疆自娱性民间舞蹈也带有表演性,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从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多郎木卡姆、纳孜尔库姆的各种竞技性旋转腾跳表演,使人联想到唐代胡腾舞等西域舞蹈。

(二)舞蹈体态之比较

与国内本土的古典舞不同的是,胡滕舞的舞姿多跳跃、腾踏,激素多变,舞步以壮健见长。舞者常坐圆转,旋转幅度很大的动作,随着急促的节奏腾跳繁复的舞步绕圈步行。这种轻巧快速,炫目多变的舞姿正与现维吾尔族男子舞蹈的感觉似曾相似。都有豪迈有力、热情奔放、撼头弄目,如痴如醉的情感与幽默风趣的情调。特别是在多郎木卡姆、纳兹尔库姆的表演中能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唐代胡腾舞的遗风。据资料记载,“多郎舞大约形成于公元16世纪,在古西域乐舞基础上,融会了多朗人的生活动态和坚毅的性格,反映出多朗人勇于战天斗地的风貌,继承了公元7—12世纪西域乐舞技艺。由于多朗人性格粗扩、龟开朗,舞蹈也表现出男性的豪迈有力,热情粗犷,有张有弛的洒脱姿态。”

(三)外貌和服饰之比较

从众多出土的文物古迹上可以看出,胡腾舞大多是由深目高鼻,头戴番冒的胡人表演,身穿窄袖番领胡衫,下身紧身裤,腰系飘带,足蹬靴,为西域人形象。这种服饰特点与维族男子舞蹈的服饰很相似,维族男子在舞蹈中也是。腰系质地不同的方形腰带,脚穿套靴,头戴番帽。在西安东郊出土的唐代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中可以看到,一高鼻深目、留有络腮胡的西域男子,扬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腾跳后,刚刚落地的姿态。这一外貌特征与现维吾尔族男子很相像,都是高鼻深目,有较明显的西域人种的特征。在观赏很多现维吾尔族多郎舞和纳孜尔库姆的舞蹈作品时,这些西域胡人的外貌和服饰特征都能在作品中体现。

(四)通过自身实践对二者的比较

虽然现代的维吾尔族男子舞蹈在表演风格上与唐代胡腾舞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但并非完全一样。由于笔者是舞蹈专业的学生,曾表演过舞蹈剧目《胡腾儿》,对胡腾舞有一定的了解与分析,在练习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胡腾舞虽然是属于古典舞的范畴,但整个舞容和音乐并非中原的古典舞风格,却相似维吾尔族男子舞蹈的感觉,胡腾舞整个舞蹈动态非常活跃,轻快,由于笔者在表演时是女扮男装,所以在平时老师指导和自己练习的过程中,有些舞蹈在细节上的律动竟跟维吾尔族民间男子舞蹈很相似,虽然是女扮男装,也要尽力去表现男儿的豪迈有力,热情奔放,于是这让笔者慢慢悟出这两种舞蹈之间是否有联系,后得知两者之间有着千年的血脉相连,不仅在历史渊源、地理位置、种族的迁移、遗传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从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时刻体现出大唐的西域风情。 

在调查了众多资料和实践结果发现维族舞蹈是古代西域舞蹈遗留下的产物,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查阅资料和舞蹈的过程中,舞者发现胡腾舞与维族男子舞蹈舞容虽相似,但在舞蹈技巧中是有区别的,胡腾舞的技巧和舞蹈律动大多是以腾踏、跳跃跳为主,而维族舞蹈相对来说腾跳较少,在整个舞蹈的节奏与胡腾舞相比略显较慢,这也正体现出两种舞蹈在历经千年以后的差异变化。

结语

虽然唐代的舞蹈鼎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已经无法再看到原汁原味的胡腾舞表演,但从现代的维吾尔族男子舞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唐西域舞蹈的风情,更能体会到这两个时代的艺术产物所有特殊的韵味和感染力。胡腾舞与现维吾尔族男子舞蹈虽然相隔千年,但历史的脉搏始终将他们牵引,使人们在观看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时候会联想到唐宋时期风靡一时的西域舞蹈。正是因为唐代西域舞蹈对中国舞蹈艺术道路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升华,使得现在的维族民间舞蹈素材如此丰富多彩,并从古人留下的大量诗词和古物对现代作品提供充分的题材和依据,使得现代人能再度把胡腾舞演绎的淋漓尽致,风情万种。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并没有把古人留下的艺术财富荒废,两千年来,这些西域乐舞的精华虽历经沧桑,我们依然可以在现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西域乐舞的遗存。所以笔者认为对两者之间的比较与研究,不仅要丰富现代的舞蹈理论,而且要从理论中提取依据,在创作现代的维吾尔族男子舞蹈时就可以将胡腾舞急蹴的表演节奏,蹲、踏、跳、腾的表演技巧以及舞蹈音乐的配器融入其中,将古代的艺术文化更好的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王嵘.西域乐舞东传以及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J].新疆艺术,2001,(1):9-10.

[2] 冷淼.隋代弘墓中的胡腾舞[J].舞蹈DANCE,2002,(6):41.

[3] 王嵘.西域乐舞东传以及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J].新疆艺术,2001,(1):10.

姚春梅.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化解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26):89.

[4] 王克分.《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3.

[5] 冷淼.隋代弘墓中的胡腾舞[J].舞蹈DANCE,2002,(6):41.

[6] 杨颖.舞到情浓时细品其中味—维吾尔族舞蹈风采[J].专业舞蹈教究,1999,(4):240.


1 健舞是指雄健有力、动作幅度打、速度快、表现阳刚之美的舞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