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对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王水根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永丰中学 331500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历史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农村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滞后的地方,本文拟就提出六点思考,聊供探讨。

一、教学投入大,效率低

有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远没有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可行性,没有体现效率优先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投入偏大而相应效率偏低。首先表现在不少学校师生比例、师资与学科比例及教学设施与师生使用比例等不合理,出现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其次,学校管理注重形式上的东西太多,不少领导还只停留于“人数”“分数”“页数”或“点名次数”等低效落后的管理模式,还要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去操作。

不少教师不是以单位时间的效率为目标去授课而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然后,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补课、辅导或布置大量作业来弥补自身的欠缺。学生没有时间去钻研其它学科和发展个性,也没有时间去锻炼,甚至没有星期天与寒暑假,疲劳作战,缺乏自由发展时间。而有不少领导反而对此类低效率的教师当作负责典型给予宣传表彰,出现作业次数最多、教案页数最多的则评为优秀,否则给予批评的怪现象。

再次,教师们很少去向学生传授学习和身心健康的最佳方法,学生也很少去关心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还是盲目地紧张地低效率学习那几门考试学科,而无暇关顾其它知识的扩展和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校际间封闭性强,内耗大

农村各中小学,特别是本地同类学校,出现各自为战封闭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各校间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不是携手互帮共进整体提高,反而各自为争夺师资、生源、拨款和评优等想方设法战胜对方,造成几败俱伤,内耗太大。

三、学校管理创造性差,竞争力弱

不少学校领导都疲于应付上级例行检查,做些上级规定可以加分的常规内容或形式上的东西以及为个人升迁所做的必要公关工作,无暇也无精力悉心研究本校的特点,从而作出切实可行的创造性管理方法。大多数领导仿效年终考核为高分的学校经验行事,甚至有的不惜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缺乏自我创造性。学校建设,尤其教育质量的建设进展缓慢,且缺乏特色和自我发展能力,难以涌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令国人值得学习的名牌学校,而且在中高考不断变革的教育浪潮中,不时地处于跟着别人屁股走的被动状态,缺乏与优秀名牌学校竞争的实际能力。

四、学生知识面窄,尖子生少

绝大部分学生以考而学且缺乏对素质教育下新高考的正确认识,学生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等旧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去应付不断升华的新高考,没有时间也舍不得花时间去扩大知识面、革新学法和提高各种必备素质和能力,并非学一点音体美就叫素质教育,这只是一方面,结果,学生见少识窄,迁移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差,难以发挥学生个性,优等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脱颖而出,致使具有各方才华的尖子生太少。

五、教师待遇不合理,积极性低

学校必须具备两项功能才能正常地良性运转,即:不断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地努力提高师生生活质量。坚持这两个质量的提高是教育领导者的天职,但不少学校领导往往忽略师生生活质量的改善,甚至把为师生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谋划策者视为教学的对抗者而严加打击,但待遇分配难如人意或不合理,由此,导致不少教工敢怒不敢言,出勤不出力。

另外,城乡之间和条件好与条件差的学校之间,教工们的待遇也存在显著差异,而教工们的调动、晋升、评优或解决家庭问题等精神待遇则更是各显神通,千差万别,人们议论纷纷,各有所思。

教工们一些不合理待遇导致的不仅仅是当事者个别人的心底怨恨,却往往波及到大面积知情教工工作积极性的下降,而且这种危害决非几句大道理所能解决的,并影响深远。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肯回农村却往县城挤或去了别地工作,而一些在职教师拼命考研或外出打工等设法离开本乡的举止,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果各学校不是设身处地力所能及地解决师生后顾之忧和不合理待遇,却只用专制手段来留住师生和刺激教学,那么,在如今教师和学生流动空间不断扩大的大气候条件下,目前涌向县城的师生潮所带来的欣喜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被涌向县外的人才潮(优秀师生外流)的惨痛所淹没。

六、教育的可继承性少,名气小

任何一项事业都要在继承中求发展,教育尤其如此,然而,有些农村学校教育的可继承性却很少。一者,没有倡导学术理论钻研的风气,不少教师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书写或抄写一本只为应付县校检查的教案或作业,很少或没时间去博览群书,钻研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或承担和创立国家级教研和科研项目,很少去革新和创立最具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教材教法,也没有充分发展师生个性,突出其特长。因而,既缺失可以长期让本校师生学习和外地媒体宣传的典型事例和名人,也缺乏可以推动本地乃至我国教育理论的专著或实践总结。这些不是要求太高,而是思想解放者和实践者太少。虽有的学校已出现了一些教育行家里手、发明者和尖子生,但少之又少且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学习,难成气候。

二者,缺乏对非常适合本地素质教育现状的经验技巧的搜集、整理、保留和宣传学习。有些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建立资料库,没有把建校以来的校史、校内外管理、教学和学习经验技巧、典型教案、试题、特色教材、辅导资料、竞赛资料和各类特长生发展资料等留存下来,没有留下供后人查找的书面学习资料和宣传材料,后人基本上还是重新或重复摸索。

三者,不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独立备课,各自为战,备课组形同虚设,年级组和教研组活动也是极为有限的。尽管教师们会互相听课和学习,能够通过口传身授把一些闪光的东西继承和传递下来,但各校制定的按分数名次排队进行所谓“三率”奖惩等不合理制度,严重约束了领导和教师们的老经验和新思想的交流,教育可继承性部分进一步锐减,甚至以相互对抗所取代。

由此,一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名气没能得到充分凸现,大部分时候底气不足还是靠“天”吃饭,只管耕耘不敢问收获。不是按预期计划夺取中高考和各项竞赛等一个又一个胜利,不能稳定地顶住各种风雨,而是在教育浪涛中尾人身后上下沉浮。其实,真正优秀的学校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踌躇满志地航行在他人前面,不管中高考试题怎样也不管全国改革浪潮怎样,基本上每年能按预定计划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且总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非此无以成众目皆仰的名牌,靠偶然的小胜利难以成大名气。

总之,上述现象在农村教育中并非个例,这些是否值得教育领导或教育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