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专业人才教育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新能源专业人才教育问题探讨

刘 玄,刘小峰

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科技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随着化石能源的存储量不断减少,化石能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世界各国对新能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开发对气候的影响等发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新能源的开发也在不断得到重视,全球新能源不断出现,以超常规发展的态势不断更新。各国根据环保政策大幅提升可再生及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使可再生能源产能急速扩大。当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新能源开发技术还不成熟,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所以培养新能源相关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能源专业;人才教育;问题

引言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创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自1999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全新需求。2015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表示,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面对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急需培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亟待加强的严峻形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能源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能源领域的专门人才势在必行。

1“新工科”对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技术挑战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立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绿色电源、电动车控制、波浪发电、智能电网、电力储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领域,在新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能源发电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学有所长,可以在新能源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上述培养目标对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重大挑战。

2新能源专业人才教育问题探讨

2.1注重实践,多元育人

结合书中第五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均衡的研究”“职业技能大赛训练方法与实践”两篇文章可知,新能源技术领域专业人才教育需注重实践,实现多元育人。通过对我国人才需求量分析发现,规模在三千人以上的典型新能源企业,包括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部门等,每年人才需求总量约为300人,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约为单个企业需求量的50%,而高校可供给的人才不足30%。目前,多所高校涉及新能源技术相关专业,教育模式与常规专业类似,注重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培塑的新能源技术人才具备扎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等学科技术,可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智能制造工艺,并具备结构设计能力。新能源领域人才教育需与企业合作,拓宽育人路径,提高人才实践能力。

2.2提升新能源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道德教育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爱国敬业、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社会责任感等基本精神素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服务、安全意识等现代工程意识。工程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包括将大众安全、健康和福利永远置于最高优先级别;只提供执业能力范围内的服务等。职业道德是新能源行业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培养新能源人才的课程和道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在新能源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立德树人是新能源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要培养专业人士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课前确定德育教学的目标,为实现职业道德教学的目标需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来完成,系统分析教学思想内容、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实综合性系统教学,通过科学严谨的教学提升教学效率。该书主要作为高等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提供的专业性教材,也可提供给其他新能源专业相关学生作为教学参考书,非新能源专业学生也可以作为课外拓展资料。书中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发展现状做了详细介绍,分析了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情况,说明了新能源的发展背景,书中也对新能源产业及绿色岗位进行总结,让读者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对相关工作岗位有明确认知,让学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2.3丰富新能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当前新能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侧重宽口径教学,复合交叉型课程设置较少,创新创业类课程覆盖面较窄,与新能源工业的知识需求融合度不高。完善的新能源本科课程体系不仅要求课程专业化,还要求课程实践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因此,在新能源本科课程体系完善过程中,除了要继续开设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需求的专业课程,还要设置与新能源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创业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锻炼。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新能源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能源战略、能源管理、能源经济、能源法律、能源创新设计、能源风险评估等交叉型课程,使学生在接受能源类理工科知识的同时,对能源市场运行与管理理论等社科类知识也有所了解。其次,强调对新能源创新创业课程难易程度的划分和教学方式的开拓。创新创业课程可详细划分为理论必修、理论选修、实践必修和实践选修几类,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选课需求,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新能源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的编纂,统一教材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凸显互联网技术在新能源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应用。结合现在突飞猛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计算机相关课程与新能源知识体系相结合,并植入创新创业理念,开设新能源虚拟仿真实践课程,打造与“互联网+”新能源、新能源大数据、新能源自动化等相关的新能源信息网络课程,以适应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未来新能源技术革新。第四,增加融合创新创业和新能源知识体系的本科全英/双语课程,编写相应英文教材或引进国外能源类优秀教材,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审视新能源发展趋势和追踪新能源技术前沿,同时学习国外新能源创新创业理念,增加学生在国际平台就业与深造的优势。

结语

新能源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横跨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现有的教学设备需要升级改造,对师生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为此,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立足传统工科,兼容新兴学科,以适当的学科角度切入新能源工程的创新人才培养;应创新教学手段、教学设备,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投入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积极地应对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3]谈晓辉,张建智,关小舟,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