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探讨

阮鹏程

武汉谱尼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100

摘要:监测土壤环境在近些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此现实背景下,应该严格依据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进行土壤监测。不管是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或是三方检测机构,均应具备较高的质量控制意识,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准确和可靠的数据,这样也能为研究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必要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质量;问题探讨

1分析土壤环境监测问题

1.1忽视对土壤保护的重视度

现如今,国家未能予以土壤保护足够的重视,并且没有对土壤保护工作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受到经济利益的引诱驱使,个别企业没有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使相关污染物质直接排放,这样导致污染物含量超标。尤其是对大量污染物质集中进行排放,会大面积且快速导致污染,带来的危害程度也相对较高,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工作与人身健康。基于此,应将宣传土壤保护的工作落实,让人们高度重视对土壤环境的有效保护。

1.2调查、监测管理系统的缺陷

在调查、监测土壤环境污染系统方面由于不健全的管理,导致管理标准与防治方法缺少针对性,而且排放、控制标准等方面,未能通过具体的标准方法将质量控制环节加以完善。同时,现有的修复规定未能匹配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这样很难为控制土壤监测工作质量提供必要保障。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科学构建监测制度,能在细节层面完善制度,搭建可靠性更强的监测质量控制平台,充分利用该平台保障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让土壤环境监测做到有据可依。

2探讨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策略

2.1加强对实验室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

2.1.1做好实验室监测质量管理

严格控制精密度。精密度能够客观反映分析方法、测量系统当中产生随机误差,分析精密度包含平行性、重复性及再现性。在控制精密度的过程中,在项目分析中全部批次样品均应该制作20%的平行样品,若是样品小于5个平行样品应超过1个,有关平行样主要包括明码以及密码。测定平行双样若是合格率小于95%,一方面应该重新测定批次样品,另一方面还应依据样品数量,将平行样品增加1-2成,在此基础上进行测定,在合格率大于95%后停止。

严格控制准确度。运用质控样品,标准物质。在进行分析工作时,应确保准确度测定符合标准,这样测定值便能保障不超过标准范围,若是没有达到上述情况则说明测定结果不具备效用,应该重新进行分析与测定。严格测定加标回收效率。选测项目如果没有标准物质或者质控样品,便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由此测定与检查分析准确度。这一过程应确保合适的加标率,即在同批次试样中依据10%-20%的比例随机抽取试样,在加标后开展回收测定。若是样品数量不超过10个,便应该将加标比率适当增加,同时确保每批次类型相同的试样不会比单个加标试样少。明确加标量时,应该依据被测组分的实际含量确定最后的加标量,若是较高含量应该依据1/2-1倍测添加,若是较低含量应加入2-3倍,确保回收率不超过允许范围。

2.1.2制备土壤标准样品

主要是指直接采取模拟样品、直接通过制备土壤样品所获得的固体物质,一方面稳定性优良,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且能长时间保存。有关土壤标准物质,其在验证过程等领域大范围使用。在具体应用土壤标准样品时,应选取合适的标准样品,同时在组分、含量等相关方面均应和待测样品维持一致,若标准与待测样品在化学性质、组成要素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便说明存在基体干扰,若仍然使用的话便会带来一定误差。

2.1.3绘制质量控制图

针对必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应该依据具体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将其应用在控制分析质量环节。全部批次的所有待测质控样,需要保证测定值保持于上下警告线,这样表示结果是可靠正常的;要是测定值大于控制线,便说明分析失控,所得到的测定结果无法使用,应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纠正错误后进行再一次的测定。

2.2做好取样和样品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1制备样品

通常制备样品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如风干、细磨和分装等。针对此环境的质量控制,应该分别建立专门的磨样室与风干室;出于防止造成污染的方面考虑,必须运用清洁工具来分装样品。完成以上环节后,负责管理与制样的人员,应该同时做好交接与核实清点工作,而且在交接时要签字确认,保证土壤标本与标签相匹配避免出现混淆,样品名称与编码不要改变。另外,制样工具要避免出现交叉污染,若有机物具备可萃性和挥发性等特点,需采取特定的制备方式。

2.2.2采集样品

针对该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人员应走进现场并有效进行踏勘,针对采样点布设加以审查,看其是否合理与具备代表性,同时还应依据不同要求进行采样方案的制定。对样品进行采集时应要在预防污染的基础上做好保管与记录。

2.2.3储存和运输样品

采集样品工作结束后应将其送至实验室,在市实验内开展化验与分析,可是在样品的运输和贮存环节应该严格预防污染,若是没有及时测试或是分析,则应依据有关要求在阴凉避光或冰箱内存放样品。

2.3改进监测标准

有关质量控制,应明确监测机构的相关职能,在获得专业部门科学指引下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和当前发展趋势相符、满足不同土壤种类需求的监测技术标准。与此同时,技术规范应做到高度统一,从而在根源上提高技术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将质量控制工作做好,避免由于技术问题而出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漏洞。另外,应该科学构建监测方法且保证紧跟时代发展,及时补充当前的环境监测方法并以地方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等形式进行发布,针对行业内部统一规范,提高所得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4创建健全和可靠的土壤环境监控网络

如果不能明确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便要将污染根源作为切入点,基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与优化管理机构、监测机构,搭建一个完善且可靠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通过控制网络切实提升质量控制水平。通过建立专门部门,这样能够加大针对不同区域监测工作开展的力度,予以监测工作应有的重视。同时,对存在严重受损或者是存在污染趋向的区域,也应建立监测机构,而且单个机构仅是负责某一区域,通过这样的方法能达到针对性的环境监测效果,比如在水源供应区,便应以此方式进行可靠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除此之外,有关职能部门应该重新针对系统科学规划,以此确保得到的监测数据信息更具可靠性,将产生污染的根本原因顺利找出,并针对污染情况开展有效的生态恢复工作。

2.5采用监测技术,有效防止外来因素对样品的干扰

基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与监测土壤环境中会涉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提供给监测工作巨大便利。例如在采样与制样环节,便能够通过探测技术对于附近土壤环境变化提前观察,从而选取最合适的位置进行样本采取。再比如样品的运输及保存环节,通过监控技术能避免外界因素造成的样本干扰。同样在实验室中,也能通过监测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强化质量管理。

3结束语

综上述,人类生存和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监测土壤环境属于治理及预防土壤污染的一项首要任务。若想得到理想的防治工作效果,则应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嘉栋.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9):73-74.

[2]艾志敏.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及有效路径探析[J].华北自然资源,2021,(02):104-105.

[3]刘子成.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分析[J].乡村科技,2020,(1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