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

邬武斌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浙江 宁波 31504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六字指导方针,即“渗、滞、蓄、净、用、排”,市政道路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针对性打造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即可获得有力支持。为保证市政道路设计能够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以供参阅。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引言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市政道路建设设计理念也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促进市政道路建设朝着绿化、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企业的健康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内涵以及意义

海绵具有极强的吸水功能,而海绵城市建设则是指将城市排水功能打造成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对多余水分进行有效吸收,以确保城市生活、生产处于正常状态。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将吸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即海绵体)设置于若干地块中,通常以城市生活区与休闲区为主要设置区域,在雨季出现大量降水情况时,所建设的海绵地块便能够对积水进行消化,防止出现严重积水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相比传统地块,海绵地块具有更强的吸水功能,能够遏制大规模连片径流的出现,阻碍城市各地区间雨水的聚集,从而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雨水在得到海绵地块吸收的同时,还能够被简单净化,再加以利用,这有助于城市供水问题的改善。有效地、科学地净化、集蓄、循环利用雨水,能够推动绿色城市的发展。但因海绵城市涉及较大规模的建设工作,其改造是长期、永久性的,故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规划中,应考虑当地城市的整体规划,并对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进城市市政体系的完善。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道路硬化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道路路基所收集到的雨水量十分可观,但这部分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针对这种情况下,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来,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式来收集道路径流,实现地下水及路边绿化带水源的补充,进一步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带来良好的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更好的推动城市道路建设的长远发展。

2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2.1透水铺装设计

在该项目中,透水铺装设计的主要作用在对道路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对人行道的透水性进行优化,实现对道路结构内径流污染的清除,提升市政道路的透水能力。基于此,在市政道路的铺装设计中,应选择具备透水能力的铺装材料。通常情况下,使用到的铺装材料分别为6cm厚的透水砖、3cm厚的干硬性水泥砂浆(透水性不低于面层)、20cm厚的多孔隙砼基层以及10cm厚的级配碎石。不同的材料也有不同的使用用途,例如透水砖通常被应用到市政道路人行道的设计中,而透水混凝土通常被应用于建筑或小区的道路。总的来说,无论在任何区域应用透水砖,透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是铺装材料的基本要求。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要求人行道设计中使用透水材料,在雨水多发的季节雨水能够渗入地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路面上的大量积水,还对地下水进行了充足的补给。

2.2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

由中间向道路两边倾斜属于传统市政道路的主要设计模式,道路的两侧设置排水口,排水口可收集汇入的雨水至雨水管系统,相较于道路,绿化带采用凸起模式设计,高度在25耀40cm(相较于道路)区间。为较好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可采用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道路设计模式,以此中间的绿化带可负责收集雨水,绿化带需同时采用凹型模式设计,高度在-5—-10cm(相较于道路)区间,以此更好收集雨水。还应设置碎石盲沟于绿化带下方,同时需设置碎石层于盲沟底面且超过路基工作区的深度范围。具体设计还需要关注智能开关控制模式选用、道路雨水口篦子减少、雨水管径减小,雨水篦子的开关应在地面水因较大雨量无法排除时打开,此时雨水管排水系统开始收集雨水。基于上述设计,路面渗透、反向路基渗流、雨水管收集、绿化带渗沟“渗、滞、蓄”即可取得传统的雨水管收集模式,更好服务于我国各地的海绵城市建设。

2.3人行道路设计突出渗水效果

在海绵城市,人行道设计通常采用具有一定透水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荷载并不高,除非天气非常恶劣。一般情况下,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和规划不会对市政当局构成威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车行道附近的人行道上应修建一条砾石沟,砾石沟应按30cm左右的标准完成,并按规定清理砾石沟,路基区域的深度。该深度使人行道区域的雨水与砾石路基的渗流层汇合,达到雨水畅通的目的,保证人行道的正常使用。与人行道相连的绿化带可采用绿色雨水收集的方法,并注意利用渗沟和底部渗层,达到雨水渗透的目的,满足土壤渗透系数的要求。

2.4海绵城市中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带的建设

在将种植土壤填充到绿化带与生态池前,应先在生态池、绿化带的下部填充过滤土层,并依照具体状况,对一定数量的渗水管进行安插,以确保渗水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填入种植土壤后,将陶粒均匀覆盖于土壤上,能够为渗透管效果提供保障,促进土壤湿润度的提升。在建设绿化带时,需尽可能避免其高于车行道,以确保其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

3城市道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进水口处应局部下凹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造成损坏,并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4)当道路纵向坡度影响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时,应建设有效的挡水设施。(5)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交桥区等区域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调蓄设施,应配建警示标志及必要的预警系统,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6)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市政、园林绿化等部门验收,确保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相关要求。(7)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8)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9)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交通运输、城市发展和人口出行的需要,城市道路被硬化处理,导致雨水不能顺利下渗排除。一旦暴雨袭来,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暴雨径流,雨水在短时间内便会在市政道路上形成一定的规模,便会造成水涝。当前,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部分城市市政部门并未对这一情况加以重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我们需要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文根.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J].价值工程.2021(12):219-220

[2]崔美花.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1):106-107

[3]肖椿,孟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21(09):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