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译格吕克诗歌论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基于汉译格吕克诗歌论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李阳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0

摘要:长期以来,文学家和翻译家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本文通过分析本文作者翻译的格吕克的诗歌,探究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诗歌;可译性;不可译性;关系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have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Gluck’s poems translated by the auth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Keywords: Poetry;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Relationship


一、诗歌翻译的现状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形式与内容高度融合的文体。自14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了激烈的讨论。19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雪莱指出翻译诗歌是无用的。他认为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像把紫罗兰放进坩埚,试图探索它的颜色、香味和结构原理,这是不明智的。关于诗歌的不可译性,刘俊平教授在《西方翻译理论通史》一书中指出,诗歌不可译有三个原因:首先,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可译性。其次,一些作家的特殊风格和特殊表达技巧导致了不可译性。最后,完美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但是有象征性的完整性。各种观点都表明诗歌翻译中存在不可译性。然而,许多研究者对不可译性持否定态度。本文试图以作者翻译的格吕克诗歌为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分析。

二、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一)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据翻译理论,诗歌作品的翻译有以下原因:

(1) 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有相似之处,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可能成为翻译的基础。

(2) 诗歌是一种具有物质吸引力的文学形式,能表达情感和人类思想的共性。诗歌的翻译表达了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产生共鸣。

EX:Sometimes at night I think of how we did

It, me nailed in her like steel, her

Over-eager on the striped contour

这是《黎明前的生活》这首诗中的一句话,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格吕克想要回忆过去的情感。结合情感内容,作者将其译为:

午夜惊醒,时常回想如何度过黎明前的日子

对此,我充满执念,久久不能忘怀

太过渴望忆起点点滴滴(我渐渐遗忘的)

虽翻译并不完美,但诗人的部分情感有被展示出来,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因此,诗歌翻译中的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达和翻译的。

(3) 一般翻译不仅要翻译字面意义,还要在字里行间翻译其中存在的内涵。

EX: And then it didn’t matter

which one of you I called,

the wound was that deep.

这句话出自格吕克的诗《回归》。这里的“wound”一词有一个隐藏的含义,不仅指伤口,也指离开给诗人带来的伤害。译文为:

我呼唤你们谁都没关系,

毕竟你的离开带给我的伤害有那么深

由此,诗歌是可译的。翻译时,我们应该翻译隐含的意思,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4)诗歌翻译不仅要考虑原文意义,还要传达形式美。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大写和书写安排,还包括信息载体。形式本身就是诗歌的内容之一。若是一首自由诗,译文应译成类似的格式。

EX:

THE MIRROR

Watching you in the mirror I wonder

what it is like to be so beautiful

and why you do not love

but cut yourself, shaving

like a blind man. I think you let me stare

so you can turn against yourself

with greater violence,

needing to show me how you scrape the flesh away scornfully and without hesitation

until I see you correctly,

as a man bleeding, not

the reflection I desire.

译文:

镜子

看着镜子里的你

我想知道如此美丽是什么感觉

为什么你不喜欢

却像盲人一样割伤自己

我想你让我盯着你看

这样你就可以用更猛烈的反抗自己

你向我展示你是如何轻蔑而毫不犹豫地把肉刮走

直到我看到真实的你

作为一个流血的人

而不是我渴望的倒影。

所以,诗歌可译,译者需要做到译文尽量与原文的格式统一,以便读者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

(二)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诗歌是不可译的。一是语言的不可译性,这反映在不同语言结构之间的不准确对应上。例如,在格鲁克的诗《礼物》中有这样一句话,“calling oggie, oggie”。译者不知道“oggie”在说什么,所以这个词无法翻译。另一个是文化的不可译性,这反映在两种文化的附加意义之间不准确的对应上。词汇层面上,诗人突破了词的本义与外延的对应关系,使词的意义得以扩展,从而使其不可译。句法层面上,诗人往往打破单句表意功能模式,升华诗歌的深层含义,这给近似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整体结构上,诗人结合了不同的情感。诗歌翻译往往注重原文,因此很难把握译文,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三)诗歌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

诗歌体现了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当诗歌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许多人表达不可译诗歌的情感。然而,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人们从事了多年的诗歌翻译活动,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充分说明了诗歌翻译的可能性。因此,说诗歌是可译的或不可译的似乎有点片面。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和审美特征决定了一些诗歌翻译的难度和不可译性。另一方面,人类文化与经验有着相似之处,语言识别新事物的功能使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译性。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从而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诗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在加深。一些不可译因素可能是公认的对等因素,可以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并翻译。另一方面,人类文化与经验有着相似之处,语言识别新事物的功能使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译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与原诗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效果。诗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结论

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现象,诗歌翻译是伴随着文化交流而存在的客观存在。无论是不同语言的诗歌翻译,汉诗英译,还是英诗汉译,这些作品都很常见。鉴于诗歌翻译促进了中西诗歌的交流和诗歌的发展,诗歌翻译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可译因素和不可译因素是译者做出翻译决策的必然和必要场所。每一位译者都应该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关注和思考两个相关的问题,避免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争论,分析诗歌翻译中相对困难的部分,认真翻译每一部作品。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是指诗歌翻译具有完美翻译的可能性或尽可能接近完美翻译。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是指诗歌难以翻译或暂时无法翻译。它们相对独立、不可分割,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译者也可以深入研究诗歌翻译,促进整个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Poems 1962-2012 by Gluck Louise[M] .us.macmillanusa.com/piracy.

  2. 何鹏.(2020).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 知识文库(19),149+151. doi:.

  3. 何芝琳 & 胡东平.(2019).诗歌翻译的矛盾与调和. 现代交际(07),100-101. doi:.

  4. 王寒 &刘升.(2018).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语广场(08),34-36. doi:10.16723/j.cnki.yygc.2018.08.014.

  5. 蒋素萍.(2015).诗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辨析——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为例. 柳州师专学报(05),52-55. doi:.

  6. 郑岚.(2015).浅谈英汉诗歌之不可译性. 校园英语(18),222. doi:.

  7. 饶卫民.(2012).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安顺学院学报(06),27-29.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