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维护、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维护、管理探讨

胡飞龙

江苏文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省 宿迁市 223800


摘要: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和程序的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应遵循与城市规划相整合原则、安全性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原则、均衡布局原则、适应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防空防灾;疏散基地;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安全场所。一般分布在城郊区或者空旷地段,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科学合理的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对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使用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在地质条件上,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塌陷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应避免松软的地基。在人为环境上,必须远离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空间布局上的基础上,在不同的防灾分区和防火单元中建立若干等级的应急避难单元。并注意以防灾疏散通道的衔接,使市民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需要避难时能够有效、安全地在指定的避难场所避难,尽量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

  (三)就近布局。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根据现状人口、规划中的人口,尽可能在居民区、学校、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和地卜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抒地势较高、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内用于应急避难的建(构)筑物及周边配套设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规模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划分避难单元,每个避难单元的均应符合消防规范要求。避难单元之间应设置连通口。

(四)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并不是脱离各种城市功能空间而独立存在的,它利用的是城市大型空旷空间,它承担平时自身的城市功能,避难功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启动,通过场所启动、设施开放、物资储运等手段,发挥其在灾后的特殊功能,做到平时和灾时进行功能转换,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但多灾种运用时,应考虑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

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基本要求

(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管理区、应急蓬宿区、物资储备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通道、应急厕所、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标志、功能分布牌等。

(二)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洗浴设施、应急停车场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综合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停机坪、功能介绍设施、应急救援驻地等。

三、日常维护与管理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受灾群众安置措施,是城市用于群众躲避火灾、洪水、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我们要扎实做好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明确日常管理单位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日常维护、物质保管等工作。应当定期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其设施设备进行养护、维修,并确保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负责对应急广播、供电、供水设备、监控系统设备等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并负责在应急避难场所启用时,开启相关设备,保障设备运转良好。定期检查急避难场所应有避难场所示意图,避灾通道要有醒目的指示,应急避难场所的范围区域要有标志,并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线路图;对损坏的标识标牌及时更换。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专用贮物室,贮存避难时使用的临时生活设施,并设专人看管,建立健全各项使用、管理、安全责任制。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随时启用;

(二)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确保应急通道畅通和应急设施正常使用;

(三)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的管理;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设施、设备的产权单位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不一致的,双方应当协商确定日常维护与管理主体。要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有关管理规定,加强避难场所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四、应急启用与管理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下列工作:

(一)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应急物资供应点,保障避难人员的帐篷、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需要;

(二)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建立临时医疗点,负责避难人员的紧急医疗救治和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当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预防和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

(五)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电,配备移动供电设备;

(六)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通信;

(七)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移动厕所和垃圾收集、排污设施,并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

(八)应当在急避难场所设置引导周边人员避难的标识、应急功能分区标识和道路指示标识及应急设施标识等,便于避难人员快速适应坏境、安全避难和准确找到配套应急设施所在位置。

(九)要加强应急避护场所的日常管理和人员培训,要组建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救灾服务队,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护场所平时服务于原有功能,在遇有台风、地震、火灾、洪涝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启用为应急避护场所。

五、结语

目前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我们要扎实做好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刘瑞兴;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年01期

[2]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