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以小说《1984》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以小说《 1984》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王玺旸 王占斌

天津商业大学 中国 ·天津 300133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研究中。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种著名理论。他认为文学翻译活动受一些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控,包括翻译的自身性格和其所在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所有的这些都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以操纵理论为理论基础,对《1984》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操纵理论;译者主体性;《1984》中译本;比较研究

一.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

操纵学派的理论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已经萌芽, “操纵”一词广为人知却始于1985年由赫尔曼斯的文学翻译论文集《文学操纵:文学翻译研究》一书。为了使自己的理论系统化, 勒菲弗尔出版了名为《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的著作,他以大量的实例证明文学翻译活动受一系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纵, 这些因素包括:由翻译者自身性格和其所在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意识形态 (ideology) 、 诗学观念(poetics) 、赞助商 (patronage) 、论域 (universe of discourse) 、编辑 (editing) 、读者反映 (reader's response) 等因素(Lefever,1992) 。这些因素对译者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勒菲弗尔认为, 忠实不过是译者在特定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下所使用的一种翻译策略而已。

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大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几种力量从不同侧面参与到翻译过程中使翻译活动朝着各自的主体思维模式进行最终影响译文品质(石红梅,2016)赫尔曼指出“翻译从来就不是透明的,翻译告诉我们更多 的是译者的情况而不是所译作品的情况”(赫尔曼,2000)。

。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兴起,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翻译的主客体关系,译者地位也进一步提高。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人文品格和审美创造性等基本特征(查明建,田雨,2003:22)。译者主体性存存在于翻译全过程,译者在充分理解和准确表达翻译客体。



二.译本对比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长篇反极权主义小说,于1949年出版。小说通过对未来预言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假想的极权社会,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小说表达出浓厚的政治寓言气息,体现了对极权社会淋漓尽致的讽刺。

本文选取了《一九八四》董乐山译本和刘绍铭译本进行对比。董乐山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家之一,译界也称其为“翻译家中的翻译家”。另一位译者刘绍铭于1934年生于香港,就读于台湾大学。刘绍铭处于多种文化背景下,所以他对于小说《一九八四》也有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1. 历史语境

历史语境对于译者的影响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譬如:在“Later,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re were the totalitarians,as they were called.There were the German Nazis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s(Orwell 265)”中,董乐山将“the German Nazis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s”译为“德国的纳粹分子和俄国的共党分子(210)”。需要提及的是,董乐山翻译时期,中苏关系正处于紧张阶段,所以董乐山将俄国共产党与德国纳粹党统称为“分子”,给人一种不好的联想。而刘绍铭的翻译相对比较客观,将其直译为“德国的纳粹党和俄国的共产党”(241)。


2.2. 原文忠实度方面

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上来看,董乐山翻译的版本更加忠实原文。刘绍铭的翻译版本则添加了更多的译者本身对于文本的理解,语言表达也更加直白,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

这种对于原文的忠实度上,体现在董乐山和刘绍铭对于词语和句型结构的选择性翻译上。董乐山更加希望传达出文本的原汁原味,但是刘绍铭更贴合于中国人对于词语的使用和句型的日常用法。譬如,在“Well,perhaps not exactly that.But from your general appearance–merely because you’re young and fresh and healthy,you understand–I thought that probably…”(Orwell ,121)中,董乐山直译为“嗳,也许不完全这么想,但是从你的外表来看,你知道,就只是因为你又年轻,又肉感,又健康,我想,也许……”(109).刘绍铭则翻译成“也差不多了,你站在我的立场看看。你的外貌、一举一动—就说你的青春、健康、活泼这些特质好了—都使我不禁想到你可能-”(115)。董乐山非常直白地按照原文翻译,甚至连语气词都翻译出来。刘绍铭则将原文的插入语,例如“But from your general appearance”以及“I thought that probably”直接换了语句表达的顺序,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口语说话习惯,以及补充指出了更多信息。

  1. 结语

董乐山对原文本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读者需求,还取决于个人因素。译者是翻译过程的操纵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所处的历史语境及其意识形态必然对翻译有所影响,而译文则是译者的翻译成果。董乐山主动顺应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语境,译文语言质朴、流畅、偏口语化,力求对原文艺术地复原和再现。刘绍铭翻译《一九八四》比董乐山稍晚一些,其翻译方式相对灵活,更注重译文的文学美感和幽默感。开展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董乐山、刘绍铭《一九八四》的翻译研究,我们发现两位译者对原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翻译风格的“操纵”不仅取决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读者需求,而且还取决于其个人因素。译者是翻译过程的操作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所处的历史语境及其翻译思想必然对其翻译有所影响,而译文则是译者翻译过程的成果。


参考文献:

[1]Hermans, Theo (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Croom Helm.1985.

[2] Orwell,George.Nineteen Eight-four[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3] 奥威尔 G.一九八四[M].董乐山,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21-26.

[5]陈勇.乔治·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2017(03):101-119.

[9] 乔治·奥威尔.刘绍铭译.一九八四[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10] 乔治·奥威尔.董乐山译.一九八四[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

[11]石红梅.论译者的显形——对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反思[J].中国翻译,2016,37(03):15-19.

[13].西奥·赫尔曼.翻译的再现[A].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