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践-升”三部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7
/ 2

浅谈“赏 - 践 - 升”三部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林雪萍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第二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强调了音乐教学一系列审美的观点,如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重视音乐的实践和创造为核心等教育理念。而作为我们中学的音乐教师,作为教育者的真正实施者,我们应该深深的领悟并实践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更好地演绎快乐的音乐教学课堂。

关键词:音乐教学 赏识激兴 探究实践 感情升华

引言:音乐教育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在音乐中实施教学三步曲--赏践升,能取得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喜好感,也能提升学生对情感世界的激发点,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教育意义。

一、重视赏识激兴,让学生亲近音乐世界

世界颇有名声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教者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给他们的必要先决条件”。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经验,使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兴趣才是最大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内驱动力,是学好音乐的一个伏笔。因此,稳定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好音乐的一个成功的重要保障。

1.创设音乐情景,培养课堂兴趣

情景导入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化情感化的一个必要前提,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景,不仅适用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能熠熠生辉。情景导入教学在音乐的教学的不同阶段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正面作用。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愉悦学生的心境,激发学生对美感的一种渴望。

创设音乐情景导入课堂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比如在课堂开始前讲一些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故事,如教师利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去激发学生的创设情景,或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教学的情景,甚至可用实在可观易懂的实物场景去模仿教学的情景等等。如作为教者的我在进行《凤阳花鼓》教学时,我先播放一段视频情景导入,请学生边听边想这是什么歌曲,会唱的也可以边听边唱。待学生观看视频后,我出示相关图片,让他们猜一猜这是什么乐器,他们会颇有兴趣展开回答:双边鼓。我进一步激兴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双条鼓与其他鼓类乐器有什么不同?”答:“鼓小,有两条鼓条”。紧接着,我进一步明确:表演者一只手持着鼓,另一只手持着两根鼓条以敲击鼓面,边载歌边载舞。双边鼓起源于凤阳,又称凤阳花鼓,在安徽有一首著名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命名的。(我边敲击边说)通过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情景导入,让同学们认识了凤阳花鼓,并带着悬念进入音乐学习中,达到了赏识激兴之效。

2.创设教学问题,重视赏心审美。

问题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良药。作为教者,在备课时要重视围绕课文创设问题,通过问题的激发让学生达到课堂质、量的收获。在教学《凤阳花鼓》时,我播放两首不同版本的歌曲,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景思考以下问题:1.歌曲的速度、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不同之处是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后,分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作为教者的我进一步明确“旧时代的凤阳花鼓,它的情绪是沉重、悲伤、速度较缓慢的。我们新时代的凤阳花鼓,它的速度稍快,情绪比较欢快,热情......”通过问题的逐层引导,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赏心审美之感。

二、以实践创新为归宿,让学生放飞音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则表现尤为强烈。”因而在音乐教学中,多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勇于发现者、探索者,并通过亲身实践与创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以《凤阳花鼓》为教学例子,我让学生完成音乐教学三部曲的“赏”之后,让学生跟老师一起进入课堂学习的主体,一起划拍子读切分节奏。首先,让学生用3分钟时间反复用不同形式学唱,进行歌谱的学习,边划拍子边唱。3分钟结束,让学生上台展示示范,师历史鼓励表扬,纠正学生学习歌曲时出现的错误。 其次,让学生尝试合作探究,用双条鼓、锣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敲锣,一组打鼓,为歌曲伴奏。在音乐课堂的启发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与分析来处理歌曲,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合作探讨学习,为歌曲编配律动、载歌表演,并尝试自己设计节奏型、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着力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及内容,重视发挥学生音乐创作的想象力,唤醒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意识。达到了音乐教学“践”的事半功倍之效。

三、以情感体验为桥梁,让学生走进音乐

音乐创作是人类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一种创造形式表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的表现都包含了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通过在音乐学习当中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的情感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的情感交流当中,产生一种共鸣与启迪,从而达到音乐育人的目的。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情感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秘密或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悲痛、忧伤、缠绵、思念、回忆、喜欢等变成一个音乐的旋律。但有的音乐感情比较委婉含蓄,不容易看出,对于这种委婉含蓄的音乐,必须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一个情感内涵,才能够达到一个情感的提升。如在完成《凤阳花鼓》这个文章的主体学习后,我会预设问题,让学生讨论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与互动评价来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内涵,我会把之前所预设的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时间等向学生进行简单明了的说明,并透过表层现象去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作者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明白《凤阳花鼓》这首歌曲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民族音乐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进一步热爱祖国,达到一个音乐育人的目的。

总结: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课程中,作为教者应重视“赏-践-升”这三步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从表层到本质提升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为学生对生活、音乐的热爱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三部曲的探讨与实践[C].广西师范大学,2019.

[2]刘兰晴.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情感传承与发展[D].艺术教育,2018(6):72-74.

[3]刘翠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E].文化艺术,2017

[4]谭玲玲.发挥音乐元素在中学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2019(2):201-202.

[5]洪慧玲.浅谈义务教育阶段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8,(13):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