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和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6
/ 3

智能制造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和路径研究

宋奕、赵妍睿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

摘要:进入信息时代,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动力来源,因此我国下一步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必需要围绕着智能制造方向展开相关建设。智能制造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新兴数字科技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智能化控制生产领域的各个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辽宁省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把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全面赋能传统产业是辽宁省实现制造强省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首先分析辽宁省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分析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的内在机理与现存困境,着力分析产业转型所面临的困境,需求点及破题的对策经验,最后从技术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育等多个维度给出智能制造助力辽宁省传统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经济转型 结构升级


在传统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逐步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辽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善辽宁省制造业发展活力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可以以发展智能制造为抓手,从而实质性地改革原有产业模式和创新技术体系。进入信息时代,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已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科技战略领域来部署。纵观世界大势,我国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概念,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辽宁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深化,建立完备的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可以有效化解这一难题。


一、辽宁省智能制造发展状况与现存问题分析

(一)面临全球经济竞争与买方市场到来的双重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商品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生产厂家的竞争激烈。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企业应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生产人员整体素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带动,在这一过程中,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外生产者的冲击。

(二)信息化技术的产业融合

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企业需要减少生产成本、推动生产技术进步、逐步优化生产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足。《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因此把握抢占前沿信息技术发展时机尤为重要。“工业4.0”要以信息加工转变传统生产模式,从规模经济转向内涵式发展,深入发掘辽宁省制造业经济潜力,改善省内现阶段较为落后的生产模式,需要从各个生产阶段入手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转型压力仍十分艰巨。

(三)辽宁省制造业产能存在过剩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制约着本省制造业经济的现阶段发展。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缺乏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思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变化,现阶段社会的需求远低于生产量,产能过剩问题由此产生。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标志着产业的发展活力已逐步丧失,由于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不再明显,反而加重了产能过剩的现实困境。传统制造业需要迎合市场现阶段趋势,进行相适应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型升级,以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

(四)生产资源的稀缺以及国家战略的部署

辽宁省从建国以来,就开始进行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并且由于传统制造业对资源的需求较高,辽宁的工业发展规模庞大导致生产资源的稀缺,生态环境脆弱。智能制造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新兴数字科技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智能化控制生产领域的各个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2015年,我国从目前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出发,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这一10年行动纲领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协调发展,同时兼顾绿色可持续,为辽宁传统制造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机遇。


二、辽宁省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结构不平衡

智能制造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管理科学手段,从而形成的对经济生产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控制模式。作为老牌的工业基地,辽宁省在高端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是多数企业核心技术依赖于技术引进,只有不到20%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智能制造相关核心技术仍掌握不完善。智能工业主要产品因为技术依赖产生的大量额外成本十分制约着辽宁省智能制造产业未来的发展。因此,着力形成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结构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是辽宁省工业制造业经济转型及再次腾飞的关键。

(二)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辽宁省存在着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由此,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规模与质量将制约着辽宁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但是辽宁省目前信息化与工业化尚未实现真正的均衡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不高,与世界上其他智能制造强国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基于此,要实现辽宁省未来传统产业的全面转型首先应解决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问题。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建、人才培育相对滞后

智能制造是对经济生产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控制模式,因此只有足够了解各行业智能制造应用发展现状、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整理出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标准化需要,最终才能整合出一套适应我国现行发展阶段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以辽宁省为例,虽然一部分产业已经呈现出很高的智能化水平,但在多数传统产业中智能化程度还很低,这种不均衡发展现状会导致相关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等很难迅速构建完成,制约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此外,智能制造人才短缺也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智能制造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控制模式,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这一系列智能制造发展困境急待于解决。

(四)智能制造管理制度支持不足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国家智能制造相关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在具体落实时,却出现了只追求发展“量”的增长,而忽略了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对智能制造产业扶持时,缺乏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激励、对当地智能制造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这种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炒作智能制造概念,不利于智能制造产业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促进智能制造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此,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转型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相关技术进步及产业创新,而现有制度体系不足以完全激发出智能制造的产业活力。


三、辽宁省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及核心技术突破

智能制造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管理科学手段,从而形成的对经济生产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控制模式。可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受智能基础工业设施应用的制约,而应用先进设施的前提条件是基础理论的突破。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加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及核心技术突破是必不可少的。“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各个产业发展领域的政策设计都强调“制造强国”战略。进入信息时代后,生产方式又一次正在经历深刻革命,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即可理解为大力发展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进一步切实提高我国制造产业生产水平。由于智能制造产业在我国刚刚兴起,我国智能制造仍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受制于传感器技术、控制设备技术,在该领域的新产品技术研发上,国内企业发展难度较大。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激烈竞争,抢占全球智能制造竞争战略制高点,加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及核心技术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

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是智能产业得以飞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以往制造产业领域所需的道路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不同,智能制造以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设施支撑。因此,应加大对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研发与建设的投资力度,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其次,我国现阶段智能制造产业所依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分布区域不平衡的现实问题,进而会导致智能制造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重视加强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均衡分布,实现智能产业全国区域分布合理化,才能进而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转型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升级。

(三)加快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及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没有实现全面根本突破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相关技术人才,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将进一步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由生产函数式(Y=AF(L,K,H,N))可知,对人均人力资本的投入会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在高校层面加强对相关人才的重点培养,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对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适应我国现阶段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研发人员,以适应传统产业智能转型的客观需要。并且要运用资金政策吸引等手段,加大对智能制造相关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与国际顶尖智能制造团队合作力度,力争在基础理论、芯片研发、底层算法等前沿领域实现自主技术突破。其次,对当前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对这些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知识结构的智能化升级,使其拥有足以应对当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趋势的工作知识,智能制造领域人均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助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同时,要逐步形成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并将其与世界标准体系对接。目前,智能制造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将会在未来被长期大力发展以适应世界传统产业转型潮流。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实践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构建起高质量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以适应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体制机制建设

智能制造是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的新型控制模式。因此,传统产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必然涉及到现有产业的大规模系统性改革,这一过程中,既包括产业生产技术变革,同时也包括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和体制机制变革。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扶持智能制造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建设完成,将会极大的促进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我国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在信息时代能够再次实现飞跃。然而,由于政策扶持对一个行业的影响是长期且深远的,因此通过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得出结论:短期产业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智能制造发展,但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发展的均衡化,充分化,深入化将受制于最初的基础建设不够,而无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与我国制造强国的目标相违悖。因此要想根本上释放智能制造的产业活力,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化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关政策调整应该致力于长期体制机制建设上,形成产业发展的一套“自动稳定器”,保障长期良性协调发展。首先,我国现阶段智能制造产业初步发展,智能制造基础技术研究、智能制造与传统产业匹配转型模式探索等尚未成熟,急需相关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相关从业人员的创新热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生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智能制造领域追赶世界强国的进程。第二,应对智能制造现有产业进行财政、税收、资源的倾斜,扩大现有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建设一系列智能制造相关实验室及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例如美国硅谷),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智能制造产业流动,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更大规模化发展,覆盖生产制造领域的方方面面,为我国早日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契机。并且集聚效应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前提条件,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资源进行相关配置同时会促进该产业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规范智能制造的产业市场,提高产业化水平。智能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产业的生态环境;市场机制的完善,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将最终使资源达到最高效的配置状态,因此较好的产业化水平可以增加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所以,政府对于相关产业的帮扶也应遵循适度原则,应控制在不干扰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范围内;更应规范相关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使其依据市场规律较为自主发展,保持其固有的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肖静华,吴小龙,谢康,吴瑶.信息技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美的智能制造跨越式战略变革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03):161-179+225+11.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1.0041.

[2]胡斌,王莉丽.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J].管理世界,2020,36(08):202-210+232+211.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0.0128.

[3]谢富胜,匡晓璐.制造业企业扩大金融活动能够提升利润率吗?——以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例[J].管理世界,2020,36(12):13-28.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0.0180.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No.383(02):5-27.DOI:10.19581/j.cnki.ciejournal.2020.02.001.

[5]万攀兵,杨冕,陈林.环境技术标准何以影响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基于技术改造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No.402(09):118-136.DOI:10.19581/j.cnki.ciejournal.2021.09.006.

[6]郭克莎,田潇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1,No.404(11):44-58.DOI:10.19581/j.cnki.cie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辽宁省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10173014)

journal.202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