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黄瑶瑶

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 325804

摘要:儿科护理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取得患儿留置针时发生滑脱或渗液的原因,并针对影响滑脱或渗液的因素进行医学护理干预。方法抽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试治疗的患儿316例,对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采集得到的静脉留置针进行检验分析,找出可能引起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的因素,并对找出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即广义的线性回归)分析,关注引起滑脱或渗液现象的显著相关因素,并采取医学护理干预。结果在进行医学护理干预之前,155位患儿的静脉留置针采集静脉留置针中发生滑脱或渗液的有53份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占比34.19%;对引起滑脱或渗液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哪些因素对滑脱或渗液产生了显著影响。在针对上述四个高危因素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后,161位患儿的静脉留置针采集静脉留置针中发生滑脱或渗液的有30份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占比18.63%。与进行干预之前的结果差异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即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采用静脉留置针取得留置针时引起滑脱或渗液现象的显著相关因素,并采取医学护理干预,从而显著降低控制患儿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率,增加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静脉留置针;医学护理干预


儿科护理常常使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患儿长期输液治疗,并充分确保患儿治疗长期有效情况。本试验进行儿科护理,目的是为了明确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取得留置针为什么会发生滑脱或渗液的显著相关因素,并对患儿进行医学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滑脱或渗液率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显著降低患儿留置针的滑脱或渗液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药物临床试验且进行静脉留置针采集静脉留置针检测的患儿316例,其中患儿男女性别比为:236:80,年龄0.3-7.6岁。

纳入试验标准[3]:每位患儿身体健康情况良好,符合临床试验规范要求和试验方案条件;患儿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并自愿参加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儿科静脉留置管护理干预操作:①穿刺时选择患儿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选取充盈、粗直、长度适宜、弹性好的静脉,按照静脉输液SOP流程规范穿刺输液操作。②在药物临床试验中,需要对患儿进行密集输液,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当天给药,并在给完药后经过10h药物代谢就为患儿拔出留置针,控制时间少于10h。③采用封管新方法,在封管时,选择0.9%生理盐水溶液,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0.5-1mL生理盐水,封管时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缓慢推注0.5-1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推至1mL生理盐水时边关小开关边拔针头。④对患儿输液前,先用真空输液管抽取约1mL带有封管液的血液弃之,并在30秒内开始采集药物代谢血。将输液针针尖一端刺进患儿肘部连接的留置针,另一端插入真空输液管,采取足够留置针后将真空输液管取走,并轻柔摇晃输液管6次,严禁大力摇晃输液管,导致滑脱或渗液发生。⑤患儿留置针采集完毕60min内进行留置针通管,通管10min后判断留置针是否发生滑脱或渗液。[2]

2 结果

2.1造成患儿留置针滑脱或渗液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对患儿留置针进行通管,观察是否滑脱或渗液,分析记录数据可知,留置针型号的大小、留置针留置时间是否超过10小时、留置针留置部位是否在肘正中、弃血与药代血间隔时间是否超过30秒对滑脱或渗液的影响较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静脉留置针采集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原因的单因素分析

因素


标本数量

滑脱或渗液数

滑脱或渗液率(%)

X2

P

封管方法

常规冲封管

155

4

2.63

0.148

0.723

新方法冲封管

161

7

4.39

留置针型号

22GA

155

12

7.69

7.021

0.023

24GA

161

3

1.6

留置针留置时间

大于10h

155

8

4.86

5.342

0.013

小于等于10h

161

5

3.09

留置针留置部位

前臂

155

9

5.64

2.801

0.007

肘正中

161

3

2.19

小于等于30s

161

2

1.15


2.2对患儿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前后比较

对于观察组患儿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后,主要为调整留置针大小、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对比分析患儿滑脱或渗液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出现差异。试验结果显示,对患儿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后,患儿留置针滑脱或渗液率由干预前的1.8%降至0.3%,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0.02%下降到0.0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可知,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时,对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采集的静脉留置针是否发生滑脱或渗液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①是否使用新的封管方法对滑脱或渗液没有明显影响,新的封管方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儿在被插入留置针和采药代血的过程中的痛苦,与滑脱或渗液无明显关系。②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10h后,患儿的睡眠受到留置针的影响,而且容易压迫出现血管损伤,将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10h之内,能够有效控制滑脱或渗液率。③留置针型号越小,插入人体后所受压强越小,故滑脱或渗液率越小。④对患儿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后,患儿留置针滑脱或渗液率显著降低。[3]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采用静脉留置针取得留置针时引起滑脱或渗液现象的显著相关因素,并采取医学护理干预,从而显著降低控制患儿静脉留置针滑脱或渗液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

参考文献

[1]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危义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2)

[2]儿科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细节管理[J]. 罗婉娜.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2)

[3]浅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 张红芳,魏欣超,王薇.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8)

[4]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龚巧,林舟佩. 中国乡村医药.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