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盆底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的疗效

张淮

重庆市潼南区塘坝中心卫生院, 402678

摘要:目的:探究对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来讲,生物反馈与盆底治疗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将78例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分为两组,各39例,一组为采取盆底肌训练的对照组,另一组在前者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设为研究组,就两组治疗情况展开观察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提肛肌形态结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联合采取生物反馈与盆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可促进提肛肌功能结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产妇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升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外渗情况,经阴道分娩时,尿道支撑结构容易受损,再加上盆骨肌肉结构及功能损伤,很容易突破尿道压力阈值,诱发尿失禁。其产后发病率高,很容易导致产妇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有研究之处,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肛肌结构增大情况[1]。针对这一病理改变,临床可指导患者开展盆地肌训练以促使局部功能恢复。但受患者理解能力、掌握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产生的结果个体差异度较大,因此存在一定应用局限性。为提升治疗效果,可在其基础上联合其他治疗法以更好的改善患者尿失禁状况。本次研究发现生物反馈联合盆底治疗效果理想,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将78例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分为两组,各39例,一组为采取盆底肌训练的对照组,另一组在前者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设为研究组,时间区域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研究组年龄20—37(28.1±2.5)岁,孕周37—42(38.1±0.7)周;研究组年龄21—36(28.2±2.6)岁,孕周36—41(38.2±0.8)周。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盆底肌训练,向患者讲述训练流程及要点内容,发放训练手册,让患者更好的了解Kegel 训练方法,指导患者每天进行提肛训练,每次持续3s后放松,一次持续15min,每天2—3次。训练周期为3个月。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Ⅰ、Ⅱ类纤维肌力、疲劳度进行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将频率、脉宽为50Hz、250μs的电极消毒后放入患者阴道进行电刺激以激发机体感官,随后分别调节频率、脉宽为8—32Hz、320—740μs刺激患者Ⅰ类纤维;Ⅱ类纤维刺激频率、脉宽为20—80Hz、20—320μs。提供训练模板,开展对两类肌纤维为期20min的生物反馈加强训练,采取不同场景、不同尿急条件的训练,建立咳嗽与腹压升高后盆底肌收缩的生物联系,一周两次[2]。治疗持续3个月。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及无效。(2)提肛肌形态结构,包括单侧缺损与双侧缺损。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

39

23(58.97)

15(38.46)

1(2.56)

38(97.44)

对照组

39

15(38.46)

18(46.15)

6(15.38)

33(84.62)

X2

/

8.419

1.211

10.064

10.064

p

/

0.004

0.271

0.002

0.002

2.2提肛肌形态结构

治疗前后,研究组提肛肌形态结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2。

表2 提肛肌形态结构比较(x±s,cm2

组别

例数

单侧缺损

双侧缺损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9

6.33±0.68

9.01±0.33

3.62±0.44

6.11±0.25

对照组

39

6.27±0.73

7.45±0.47

3.58±0.41

4.86±0.33

t

/

0.3756

16.9641

0.4154

18.8555

p

/

0.7083

0.0000

0.6791

0.0000

3讨论

女性的盆底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所构成,其发挥支撑作用,确保盆腔脏器处于正常位置。临床将盆底肌肉比喻成弹簧,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可确保各器官发挥正常功能。一旦其弹性下降,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物质,则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尿失禁就是常见的一种表现[3]。妊娠及分娩均是引发盆底肌损伤的重要因素,随着孕周增加,胎儿成长和羊水增加会导致盆底肌承受压力升高。阴道分娩时,胎儿娩出过程中十分容易损伤提肛肌及产道肌,同时刺激盆底肌及尿道括约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有研究指出,压力性尿失禁与产后抑郁症有着密切关联,为促进产妇尽快康复,做好相关治疗工作非常重要[4]。盆底肌训练是一种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横纹肌反复收缩、舒张来促进盆底肌肉恢复正常功能的锻炼方法,其十分适用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生物反馈则是在阴道内置入电极不同程度的电流刺激来促进盆底肌肉收缩弹性增强,从而为膀胱、尿道提供支撑。该方法可促进盆底电反馈系统恢复正常,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从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上述两种方法联合实施,可消除单纯盆底训练产生的个体化差异情况,充分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促进产妇尽快恢复健康。本次研究显示,两组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提肛肌形态结构有更好的改善(P<0.05)。综上,对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生物反馈与盆底训练联合实施可促进盆底肌力及提肛肌恢复,从而实现症状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新芳.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的疗效[J]. 辽宁医学杂志,2019,33(02):73-75.

[2]张春霞,李瑛,杨晓辉,张瑞,高艳峰,李艳丽.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05):134-135.

[3]史志华,许京卉,陈迪文.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4):4895-4897.

[4]徐佳琦,吴赞扬,周瑾,宋尚道.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02):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