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湖水环境整治的方法与措施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城市内湖水环境整治的方法与措施探析

尹玲玲

南京润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这也为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在目前的城市环境中,由于各类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城市的内湖水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更好的优化群众的生活环境,降低水环境污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就必须要充分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创新城市内湖水环境整治的全新方式。因此,文章首先对城市内湖水污染程度的评价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内湖水环境整治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内湖水环境;污染评价;整治防范与措施


引言: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源所在,并且生态环境方面产生的变化也会对文明的兴衰产生直接影响。而站在目前城市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水环境破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针对这种水环境污染问题,各大地区都必须要提升对于水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处理,从而实现对于城市内湖水环境的全面整治,大幅度降低水环境污染对群众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城市内湖水污染程度的评价

在对城市内湖水污染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其所采用的主要为灰水足迹理论,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2008年,主要内容就在于明确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利用污染负荷来除以最大容许浓度,通过灰水足迹理论的计算方式,就可以在水量的角度上来对水污染的具体程度展开科学合理的评价,还能够对区域内部水力资源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展开量化分析,根据不同地区当中水资源的稀缺程度,针对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环境当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展开量化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灰水足迹的计算过程中,大多所采用的都是《水足迹评价手册》当中制定的内容,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核算,从而在内部将污染物进行稀释,根据水质标准中所需的水量展开直接核算,而在应用灰水足迹可持续评价计算方式的过程中,流域内部的水污染程度属于对区域中灰水足迹可持续指标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且流域内水污染程度在本质上就属于流域当中的灰水足迹与流域径流量之间的比值。同时,流域中的水污染程度,与内径流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反的状态,也就是净流量越小,水污染程度就越高,这也会提升灰水足迹的不可持续性,而在水污染程度大于1的情况下,就代表着流域当中水体的纳污能力已经被彻底消耗殆尽,流域自身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也会逐步降低,这对水体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1]

  1. 城市内湖水环境整治的方法与措施

  1. 城市内湖水环境的具体整治措施

根据灰水足迹计算的主要结果,就应当采取内源治理以及控源截污等多种措施来对城市内部水环境进行治理优化,而在降低水环境污染程度的过程中,可以在提高净流量以及降低灰水足迹这两方面内容上入手,简单来说,就是采用控源截污的方式来逐步减少城市内湖水环境的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水系的连通进行补源,而为了有效降低内源污染物的释放量,削减水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不断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要在区域内部展开内源清淤工作。

  1. 内源治理工程。在城市内湖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当中,通过底泥疏浚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去除蕴含着污染物的底泥,在源头部位上对内源污染物的释放进行稳定控制,确保区域内部的自净能力能够稳步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城市内湖水环境的内源污染负荷,就应当及时对水环境展开清淤处理,根据MIKE 21 FM来建立起二维的水动力模型,在充分结合当前地区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库区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概化。而站在城市内湖水环境引水过程的角度上来看,上中游的流速相对比较大,这也使其对于水环境底部淤泥产生了较强的冲刷作用,而下游区域的流速则比较小,并且在流态方面十分稳定,并不会对底部淤泥产生扰动。同时,水环境当中的淤泥基层,其自身也处在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中,内部蕴含的污染物在不扰动的情况下很难释放出来。举例说明,如果某一内湖水环境的水体流速比较小,底泥的扰动程度较为轻微,并且水底的淤积层较为稳定,就不可以对这个区域进行清淤处理,必须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好清淤的范围,以此来更好的降低水污染。

  2. 控源截污工程。控源截污的主要措施,就在于对各类外来的污染物进行预防,防止其随着雨水直接进入到水体当中,这也是对城市内湖水环境展开治理的全新措施,也是后续各类技术措施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控源截污措施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城市内湖水环境所产生的内源污染进行消除,根据实际调查信息可以看出,一部分水环境周边并没有污水管道,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会直接排入到其中,因此,这就需要沿着水库的周边部位布置好截污管道,污水管网则要沿着水环境的东西两侧由南向北的方向进行布置,最后将其与城市内部存在的污水干管连接在一起,使得这部分污水可以直接流入到城市内部的污水处理厂。

  3. 水系连通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对于城市内湖水环境能够起到十分优异的改善作用,能够在提高水动力条件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水体水力的停留时间,对原本的水系与水质进行优化处理。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水环境容量,通过调水建筑物的建立来对引调水进行稳定控制,避免其沿着渠道向上游回水,确保引调水能够更好的进入到城市内湖水环境当中。

    1. 城市内湖水环境水质提升的方式

    1. 控制截污。在目前的湖泊治理工作当中,控制截污属于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措施,尤其是那些雨污水排口比较多,并且与餐饮行业有着一定联系的污染源,必须要对其进行稳定控制,在控制截污的基础上对截污效果进行巩固,避免其中出现反弹等问题。同时,还应当提升对于农业面源的污染监管力度,在部分城市内湖水环境当中,其周边分布着零星的蔬菜种植地,这就导致种植农户的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水质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强化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及时对城市内湖水环境周边的私自种植现象进行清理,避免农业面源污染进入到湖泊当中[2]

    2. 对湖岸进行规划整治。在城市内湖水环境中,污染主要出现在水体当中,而根源则是在岸上,这也使得源头方面的管控成为了优化湖泊水质以及恢复水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应当对城市内湖水环境周边的污水管网建设工作与改造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在实现精细化截污的同时,对原本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建,在实现雨污分流的基础上,使得污水可以更好的进入到管网当中,对湖泊的水质加以保证;而在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对于湖泊岸线的整治力度,避免地表径流携带污染物流入到水环境当中。而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内湖水环境周边岸线的整治工作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效果,可以采用绿道建设以及植物缓冲带设置的方式,构建出一种自然化的过渡空间,通过生态岸线整治工作来更好的发挥出植物以及土地所具备的净化能力,使得那些进入到水环境当中的污染物能够直接截留。

    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首先,应当在城市内湖水环境当中落实湖长制度,针对湖长日常巡视工作以及监督责任进行升级,保证湖泊最高层的湖长属于第一责任人,对湖泊的管理与保护负主要责任;而在另一方面,则要重点提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城市内湖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公共事业,必须要重点提升湖泊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得更多的志愿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至城市内湖水环境的治理活动与保护活动当中,还要通过定期开展沿湖排查工作的方式,明确具体的治理效果。除此之外,应当吸引社会中的力量参与到湖泊管理保护工作当中,通过设立企业湖长等方式形成一种治理合力,以此来为后续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治理效果的评价分析

    根据灰水足迹的计算方式以及工程措施,在工程实施过后污水已经被截留到了污水处理厂当中,而在对出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确保其能够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进入到水体中。同时,在采用了内源治理以及控源截污等工程措施过后,内部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消减,灰水足迹方面也在不断减少,并且通过水系连通工程措施的应用,城市内部水环境的径流量能够持续提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稀释污染物的水源量,水污染程度也能够大幅度降低,进一步实现了区域灰水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而根据MIKE 21二维生态水质的模拟,可以将截污、清淤以及引水等工程措施进一步添加至模型的外边界条件当中,同时,在模型内部也要对大气沉降以及降雨蒸发等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各考虑,根据换水的具体运行工况来设置入流的水质边界,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城市内湖水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3]

    62b40d35a0a5b_html_fe68ed7a426bf015.jpg

    结论: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这也使其对周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站在实际情况的角度上来看,当前城市内湖水环境由于受到各类因素产生的影响,其内部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在充分结合水环境实际污染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更好的对水污染问题进行防治,以此来促进城市内湖水环境整体质量的稳步提升,降低水污染问题的发生几率,为群众的日常生活营造出一种更加优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诗琦,方升响,张馨月,等. 城市内湖水环境质量分析及水质提升对策——以武汉市M湖为例[J]. 绿色科技,2021,23(18):74-76,84.

    [2]韩亚萍,郭亚男. 城市内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评价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20,26(10):10-14.

    [3]李瑜,刘星群,郭欣欣,等. 城市内湖污染治理对策探究 ——以岳阳南湖水质治理规划设计为例[J]. 建筑·建材·装饰,2017(1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