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牛结节性皮肤 病的诊治

成标 1 尚斌 2 龙明珠 3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2020年5月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平二村一自然寨的滚姓农户家饲养的4头黄牛突发牛结节性皮肤病,经过1周的治疗后,3头治愈,1头死亡,治愈率75%,致死率25%。

关键词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防治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简称LSD),又称牛疙瘩皮肤病、牛结节疹,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以病牛出现皮肤结节、发热、淋巴肿大和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1]。该病的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为主要特征,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在发病的早期,可以进行一些对症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日粮营养浓度,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 发病情况

在2020年5月,村里群众反应家养的4头黄牛发病,全身起疙瘩并不吃草,笔者第一时间赶赴群众家中,查看病情。通过与户主交流,该户群众饲养黄牛4头,其中成年牛2头,体重约200kg;小牛2头,体重月50kg。

通过观察病牛症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初步判断为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向单位高级兽医师龙明珠老师请教后定下治疗方案,通过注射头孢晒呋钠、对乙酰氨基酚和双黄连,并广谱抗菌药膏涂抹在牛结疤处,对牛舍用3%的火碱等溶液进行消杀。经过一周时间的治疗,该户家养的4头牛治愈3头,1头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2 流行病学

2.1传染源与易感动物

牛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天然宿主,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牛是主要传染源。各品种、日龄的牛都是易感动物,其中奶牛对该病毒更易感,瘤牛等地方品种牛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性。潜伏期一般是2~14d,最长可潜伏28d。该病毒不传染人[2]

2.2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吸血蚊虫活跃季节为高发期。病毒可通过蚊、蜱等吸血昆虫传播,可通过病牛的唾液、眼鼻分泌物、精液、痂皮等向体外排出病毒,引起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多是该病难以迅速控制的主要原因,该病发病率是10%~20%,死亡率一般1%~5%,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成年牛[3]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通常称为牛的“天花”,病牛体温呈现升高温态势,一般保持在41℃左右。发病后会出现食欲减退、不愿活动、精神状态变差等症状,大部分病牛会出现流眼泪、鼻涕等症状,并且呼吸速度变快。病牛发热后1d左右,皮肤上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丘疹,随着病情的加重,丘疹数量显著增多,在病牛的头颈部、腰背部和四肢上会有大量丘疹分布。[4]

经肛瘟检查,4头病牛体温均40℃以上,4头牛体温分别为40.2℃、40.4℃、40.2℃和40.8℃,平均体温40.4℃。全身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结节,结节直径10~20ml大小不等,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严重的结节已出现溃烂,流出浆液。病牛精神状态很差,食欲减少,喝少量的水。结合当地村寨牛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诊断为黄牛结节病。

3.2病理变化

对病牛进行剖检,在其消化道、呼吸道和大部分内脏器官的表面均检测出痘性病变,并伴随有心脏肿大,在心肌表面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症状。肺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表面也有明显出血点,将支气管切开,可见气管黏膜有充血和出血症状,并且气管腔中有大量粘液。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脾脏肿大,有出血并实质变硬;胆囊肿大,为正常胆囊大小2~3倍,并且胆囊外有可见出血点或血斑;胃黏膜和小肠黏膜呈现慢性出血[5]

4 综合防治

4.1治疗

4.1.1药物治疗

目前对牛结节病还无特效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病牛症状减轻,食欲恢复正常。具体治疗如下:

一是药物选择,抗细菌类药物,如头孢晒呋钠;抗病毒类药物,如双黄连;退烧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二是药物剂型,投药途径以肌肉注射为佳,所以应选择针剂类型药物。

三是药物剂量,注射用头孢晒呋钠(含量0.5g/瓶):属于光谱抗菌药物,按每公斤体重5mg计算,200kg体重的成年牛每次剂量则为1g(2瓶);双黄连注射液(10ml/支,相当于原生药15g):属于抗病毒药物,按每公斤体重0.2ml计算,200kg体重的成年牛剂量则为40ml;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规格10ml:1g):属于解热镇痛药物,按每公斤体重0.5ml计算,200kg体重的成年牛剂量则为100ml。

4.1.2给药途径及疗程

三种药物分别肌肉注射,1次/日,连用5日。

4.1.3治疗效果

用药1周后,除了病情严重的那头死亡外,其余3头牛(2头小牛1头成年牛)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恢复正常,体表皮肤结节消失,治愈率75%。

4.2预防

可以接种山羊痘活疫苗预防牛结节性病,山羊痘病毒和牛结节性病毒的同源性较高,用山羊痘活疫苗免疫后可实现交叉保护性。山羊痘疫苗免疫可按照以下方案进行接种:每年3~4月,牛普免5头份山羊痘活疫苗,皮内接种,30d后加强免疫一次;

犊牛出生后即接种5头份山羊痘活疫苗,30d后加强免疫一次;

周边牛群有发生牛结节性病时,全群加强免疫5头份山羊痘活疫苗;出现病牛时,未发病的牛紧急加强免疫10头份山羊痘疫苗[2]

结语

通过此次对群众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治疗,笔者认为,在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培训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群众的培训教育工作。一方面是农村散养的牛较多,而且群众的防控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疫病,不仅不能在疫病初期进行识别并采取治疗,使得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失;另一方面疫病在爆发之后,容易造成区域性的传染,造成更大的疫情。

参考文献:

[1]Rouby S R , Bazid A H , Wasfy M , et al. Capripoxviruses: Exploring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field and vaccine strains from Egypt[J]. Veterinary World, 2019, 12(12).

[2]奉佳,颜克旭,陈智,等.牛结节性皮肤病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21,3: 45-48.

[3]黄慧文,王瑞强,周洪刚,等.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J].四川畜牧兽医,2022,1:48-49.

[4]索南才让.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2021,15:75-76.

[5]韦悦广.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治[J].今日畜牧兽医,2021, 37(2): 99.

[6]邴睿,李珍珍,胡元春,等.浅谈牛结节性皮肤病[J].云南畜牧兽医,2021(1): 23-24.

作者简介:成标(1991—),男,农学学士,助理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畜禽业的养殖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