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促进企业成果落地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有效促进企业成果落地转化

龙涤

锦州市顺达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目前,随着促进成果转化系列法规政策的落实,我国成果转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企业层面反应仍略显迟缓。企业应通过优化专利源、完善转化方式、严格跟踪管理的方式,履行好主体责任,同时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式提升成果转化率。

关键词:成果落地转化;企业发展;推进策略

引言

推动企业成果落地转化,要从应用性科研抓起,在应用性计划设置、指南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个阶段,树立成果转移转化的导向,并通过有效的服务,促进科技政策与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协同,为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对企业成果落地转化面临的困境,与促进企业成果落地转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推进且与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参考。

一、企业成果落地转化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纵横协同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全链条运行机制

从机构管理来看,2018年国家编制改革后,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转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专利局同属。换言之,目前知识产权业务包括了专利确权和商标事物,而版权方面的业务则是归入中央宣传部。由于知识产权业务被划分到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在后续技术转让和技术备案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流程不统一、业务难以协同的问题。此外,目前我国还尚未出台专门的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律覆盖了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个方面,对于未来如何确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的执法机关也是一个难题。

(二)利益主体的角色冲突

每个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是动态的,在技术和知识膨胀的时代,通常一个主体会存在多个角色扮演的情况,当主体的功能(技能)、时间、精力、资金等要素不足以支撑和满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多个角色的行为和期望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或者各主体间因定位不清晰、功能重叠等原因也会造成角色冲突。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将一种创新的概念或技术,从理论和创意的阶段转化为市场的过程,通常被定义为以能负担的价格来创造适合特定市场情境的产品。这个过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社会与经济活动,需要市场评估、产品开发与制造、企业战略与金融投资等要素的配置和业务技能的实操。

(三)缺乏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活动,涉及的专业知识领域广泛,技术成果的价值评估、交易谈判、所有权转让、股权分配等运营流程需要具备商业经济、管理、科技、法律、外语等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据国家知识产权的调查数据显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占比55.5%。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管理人员即技术经纪人,另一部分是技术创新人员即发明人。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缺位都会造成技术成果无法落地和资产流失与知识产权侵犯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缺乏也是阻遏企业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原因。

二、推进企业成果落地转化的策略

(一)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筑强企业技术人才队伍

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从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逐步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技术创新催生的新产业和新经济业态,基于地方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成果转化方式,例如具备完整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产业化产业链的企业,采用自我转化可以提高转化效率,节约成本;对于缺乏一定转化能力和资金的企业可采用合作开发,共同享受转化收益的方式。无论以何种形式实现转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科研人员,所以根据不同的转化方式采用适配的激励模式是核心要点。同时,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产品迭代,推进企业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动力。

在崭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应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企业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和相匹配的人才评价激励方式,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有效利用政策红利,给科研人员最大化争取回报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机遇,吸引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使企业保持持续创新动力,并真正发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以坚实的技术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内引外联,拓展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

近年来,我国发布一系列指导意义和前瞻性强的好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指出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在企业成果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应贯彻企业主导的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与高校、科创园区的合作以切实得到成果转化的红利。

当前校企间技术转让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发明人在知识产权转让后,没有把实质的技术教授于企业,企业在技术研发的前期无法参与到学校技术创新活动中,转让后期又面临着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无法在生产和产品上体现的窘况。企业的营利性决定了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的组织行为,为了趋利避害,部分企业会采取投机行为。由此,加深了校企间的不信任和技术转让的鸿沟。企业是技术转化的投资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强化在技术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力度,让企业在学校前端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中体现主体地位,校企双向助力,促进成果转化。

此外,企业可与不同区域的科创园互相"结对子",打造完整产业链。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结合区域间科创园"结对子"合作共建等政策措施,结合各自的定位和优势,以创新为驱动,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高地。

结语:在当前企业成果转化落地进程中,部分企业存在各种状况。面对如上困境,企业应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筑强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在技术的价值评估和转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积极拓展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集合多方助力推动技术交易在操作层面上的落地。

参考文献:

[1]翟金辉,朱义令.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9(24):35-37.

[2]郭志勤,刘永峰,赵鹏,等.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策略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8(03):12-16.

[3]张旭.增强用户意识提高培训成果转化[J].轻型汽车技术,2020(07):53-55.



作者简介:龙涤,1988年出生女,辽宁锦州,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