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近代前期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杨联合

商南县高级中学

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城下求和的耻辱,极大震撼了中国先进人士,他们从反省的角度,从对比中寻找差距;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质是中国西洋观演变的历程。由绝对肯定中国的“体”到渐次否定、推翻,并铲除封建思想土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和先进的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高举“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两面大旗,开创中国人西洋观的重大转折和突破。

1、地方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则在林实践的基础上又迈出一大步,首次完整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个言简意赅,寓于哲理,指明一种新方向的口号,成为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名士。

在“师夷长技”口号提出前后,我国出现一批介绍西洋国域、国情的著述。而以魏源《海国图志》为典型代表。它们热情介绍,赞誉西方的科学技术进步,并积极主张“节取其技”。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由传统的“奇技淫巧”到倍加赞扬,从“饥不可食”到“节取其技”,由闭目塞听到主张学习,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转折。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在消除人们的思想上长期存在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狭隘意识,在转变人们西洋观上发挥了启蒙作用。而“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实质和核心是: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御侮之道,实际上标志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重大转折和突破。

2、地主阶级洋务派

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拥有实权的总督和巡抚,在中国掀起一场历时30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中国创办一批近代军工、民用企业,建立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从而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目的。但没有认识到清朝的落后是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因而对清朝这座千年老屋进行修修补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此有必要将地主阶级两大派系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目的、内容、结果等方面作一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

(1)从目的看:二者根本目的一致,均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二者也有本质区别,抵抗派学习西方的首要目的是:对外抵抗外国侵略,即“制夷”,并在自卫战争中付诸实践;洋务派学习西方的首要目的是: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即“剿发捻”,其次是对外。二者在对待外国侵略上有本质区别。

(2)从内容上看:抵抗派学习西方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制西方战舰,采用西法练兵,二者在内容上基本一致。

(3)从结局看:前者因受种种压制和打击,以及客观原因限制,主张无法实现。实践证明:因受时代阶级的局限,抵抗派很难找到有效的改变社会现实的方案。后者主张付诸实践,但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而失败。

(4)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分析: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是继承抵抗派的主张,并将其系统、纲领化。但这思想中“中学”和“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没有消除,从而影响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再加之将西学中的“用”转嫁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它与传统观念的相对抗,也难免归于失败。

总之,地方阶级肯定西方先进技术对中国有用,即可达“制夷”和“自强”目的,但前提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得混为一谈。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统治的目的,对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学习取停留在“器物”层面。

二、民族资产阶级

19世纪60至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从而形成以资产阶级为主流的西洋观。其学习的特点由19世纪中期的“器物”层面发展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层面,从而演绎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后,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时间跨度也较大,代表人物如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人。他们与洋务派关系密切,有的曾是洋务运动参入者,但其主张明显有突破;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开始学习西方君立宪制的政治制度,然而他们主张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想,如振兴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文化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尝试实践,可毕竟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末期,伴随着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其在中国的戊戌变法尝试归于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但其使中国人西洋观呈现质的变化;由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开始上升为政治制度层面并付诸实践。即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尤其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并付诸实践。因受时代、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道路的西洋观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3、资产阶级革命派:1984—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最终完成了其奋斗目标。但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最终仍没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道路上徘徊,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综观近代前期,中国人西洋观的演变,不断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从而使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的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经过本土化最终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尤其对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总之,中国近代前期国人西洋观的演变历程,其总体特征如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封建反侵略倾向;学习的层面逐步拓宽和加深,由19世纪中期的“器物”层面上升到20世纪初“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