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小学习作教学之我见

熊会莲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八江小学 江西吉安 331500

摘要: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习作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习作激情。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应该从以下着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在习作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的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学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窝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美丽的田园之景有:连绵的群山、葱绿的庄稼、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清澈的小溪……还有那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山间奔跑的飞禽走兽、水中嬉戏的鱼虾、家中的鸡狗牛猪……这一切就是我们农村学生的“源头活水”,皆可成为我们教学之题材,学生写作之素材。

二、在学习中激发习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观察力显得敏锐,思维显得活跃,记忆力增强,想像力丰富。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对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是极为有益的。在秋风送爽、落叶纷飞的时候,上活动课,课上将学生采集来的树叶按颜色、形状、药用价值等进行归类,在介绍树叶名称及如何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既丰富了词汇,又发展了语言。把叶子进行归类后,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用树叶做贴画,喜欢手工的学生可以制作树叶书签,喜欢自然标本的学生可以和同伴一起自制叶片标本……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会逐步提高,并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美术、自然等学科的整合。

三、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句,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结合的。读是为了吸取范文中好的写作知识经验来指导写作练习和实践。而写又是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的综合训练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类系。读得怎么样,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要写东西,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就要多读点书,写起来才能有许多词语和句子任自己选择调动,得心应手。阅读课文中有丰富的词汇和各种语言表达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儿童积累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文章中记人、状物、写景、抒情的好片段,让学生模仿,进行单项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创设习作情境,文思泉涌

习作的情境非常重要,《文心雕龙•博采》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儿童的情感与需要相联系,在写作时真有动力的作用。创设习作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激活作文的思路。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就能使作文成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的一种手段。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许多学生不留心观察,提起笔来,依然无话可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状态,真正形成自主作文能力、实现习作教学之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走进了习作。

五、善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

修改习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权利是学生的,教师不应越俎代庖,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内容改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每次的习作修改,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先教给学生一定的修改方法,使用一些激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对于学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真诚的欣赏和赞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示例修改”。“示范修改”的指导方法,也就是选择学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作文,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引导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没有用了好词、佳句,但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今天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闻见了一股香味,原来妈妈炖了排骨了,我放下书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孩子,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的!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结语:总之,“生活是习作的唯一源泉”,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回归走生活化的道路,引导学生时时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压制学生的思想,不限制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快乐是作文的动力。在情境的创设与诱发上,我们要本着生活的真实,将学生带入情境,强化感受,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真正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