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评价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评价 与 分析

唐丽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绿色环境、绿色生活、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共建、交通物流互联、公共服务共享“六维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11-2019年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发现: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状态。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总体三者的波动状态一致,但成渝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呈稳定上升状态。绿色环境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值最高。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评价;改进熵值法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子。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化协同推进的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存在“绿色发展—区域一体化—绿色一体化”的逻辑链条。绿色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各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劳动力优势,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使生产要素在各区域之间自由顺畅流动,从而使各地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发展成果由区域共享,发展方式绿色化、生态友好化。绿色发展是基础,一体化发展是道路,必须先打牢绿色基础,然后探索一体化路径,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内外学者在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区块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如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分析通道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计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如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而通道型区域经济建设具有巨大潜力,能够较为有效地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二是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区域一体化和绿色发展,分析绿色发展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对绿色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的研究较少。

据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要从生态系统性、整体性,长江流域的系统性出发,探索如何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础上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即绿色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对其展开时间与空间差异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评价与分析

2.1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运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法,构建了绿色环境、绿色生活、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共建、交通物流互联、公共服务共享“六维一体”的绿色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绿色环境包括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个指标,绿色生活包括PM2.5浓度、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人公共汽车车辆拥有量、人均CO2排放量5个指标,绿色经济包括单位GDP能耗、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GDP比重4个指标,基础设施共建包括人工、天然气供气总量、排水管道长度、互联网用户数、绿地面积4个指标,交通物流互联包括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公路密度、公路客运总量、公路货运总量4个指标,公共服务共享包括万人医院床位数、科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邮电业务总量4个指标。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1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比较客观的改进熵值法来确定长江经济带城市群70个城市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以及评价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

2.2.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70个城市1的相关数据,为保证数据可比性和可获取性,大部分数据来自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PM2.52011-2019年年平均值数据来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网络信息中心巴特尔研究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自2011-2019年各省市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采用计算相邻年份平均值的办法进行处理。

2.3评价结果分析

2.3.1长江经济带总体分析

从2011年的17.07到2019年的19.05,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表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绿色一体化发展长期趋势显著。从2011年的17.07上升至2015年的20.51,在2015年达到了最高点;从2015年到2017年,一体化水平稍有下降,下降至2017年的18.96;2017年-2019年,绿色一体化水平波动上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最近几年存在波动情况,表明由于外部因素或者区域内部因素,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不太稳定,但总体向好发展。

2.3.2三大城市群分析

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群平均、成渝城市群。

从具体数据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从2011年的7.71波动上升到2019年的 7.89,上升了0.18;长江中游城市群由2011年年的6.08上升到2019年的6.78,上升了0.7;成渝城市群从2011年的3.28上升到2019年的4.38,增长了1.1;从增长速度来看,三大城市群都是正增长。可见三大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2.3.3分系统贡献值变化

从贡献率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各子系统依次为绿色环境、绿色生活、交通物流互联、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这表明,绿色环境、绿色生活、交通物流互联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三者共提供超过74%的贡献率,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子系统提供仅26%的贡献率,说明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发展落后,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3 结论与启示

由研究结果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虽然波动上升,但三大城市群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存在两极集聚的空间布局格局,因此必须构建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促进绿色一体化均衡发展。如果没有区域合作机制,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可以在不考虑区域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单方面寻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进一步扩大区域绿色一体化的发展差距。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主动提高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关系,加强区域间磋商与合作;首先,各政府的工作协调合作机制应从区域整体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政策、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协商解决绿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解决问题方面的信息协调和高效对接;其次,探索制度创新和支持政策推进,关注地区差异,在考虑地区差异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绿色一体化协同推进、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最后,要协调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税收和税收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高开放度、高竞争水平的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体系,打破城市间隐藏的行政、商业壁垒,促进城市群各种资源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高效发展的统一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绿色一体化的整体效率,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一体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西,潘建成.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2010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内容简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11(2):36-64.

[2]卢丽文,宋德勇,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6): 35-42.

[3]朱金茜. 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实证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1.

[4]刘志彪,陈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价值与动力机制[J].改革,2018(12):65-7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x2021-112-09)

作者简介:唐丽(1995-),女,汉族,重庆忠县人,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1 湖北天门、潜江、仙桃因数据缺失严重,暂不纳入本文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