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让主题墙创设回归儿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3


基于儿童视角 , 让 主题墙创设 回归儿童

周玥

萧山区开悦幼儿园 311215

【摘要】主题墙具有美化环境、拓宽儿童视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展现教学水平等重要作用。但联系实际,儿童园主题墙创设中存在忽视儿童的参与创作,轻视儿童的学习内容,缺少儿童的环境互动的问题。因此,我们尝试基于儿童视角创设主题墙,希望在创设过程中,赋予儿童权利,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多元表现,还原儿童本真,让主题墙实现其该有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儿童视角;主题墙创设。

  1. 基于儿童视角,创设主题墙的价值

“儿童的视角”、“儿童视角”及“成人视角”是在儿童视角研究中常常出现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儿童的视角,是儿童自己认识世界和看待事物的方式与角度。成人视角就是成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成人并非儿童,不可能真正获得儿童的视角,因此儿童视角更多的是成人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真实想法、理解儿童看待事物方式的一种尝试。

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环境的刺激与帮助下进行的。而班级中的主题墙,则是儿童发展的表现,它更像是儿童发展的记录册。主题墙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宽儿童视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展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儿童创设主题墙的探究框架

62abf74198406_html_52e7be5732fd2c60.jpgShape1

图一:探究框架

三、明确主题墙中的“儿童特点”

(一)主动参与,共同决策

因为儿童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中很难有自己表现的机会。再加上有部分儿童教师不善于倾听与沟通,这就会导致主题墙所展现的活动片段与儿童真实表达或经历的过程不一致。最后,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想法与意愿灌注其中,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展示,却并没有将儿童最真实的想法所表达出来。

主题墙创设过程要让儿童主动参与、共同决策。关于环境创设的内容、形式、布局、制作等,儿童都有表达观点、进行创设的想法策和参与创设的权利。

(二)全员行动,成果呈现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主题墙创设都非常的精美,但是其中的作品大多都是教师认为优秀的作品,这使得未展出作品的儿童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虽然教师察觉到了这种影响,但是因为现实原因并未改善,仅仅依靠私下与儿童沟通与激励的方式,最终不了了之。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主题墙创设集合了每位儿童的想法与成果,要给予每位儿童自我表达的权利。只有在每位儿童的共同努力下,呈现的主题墙才是真正属于儿童的。

(三)主题回顾,反客为主

在实际过程中,教师独揽主题墙创设大权,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已有经验进行布置,把儿童放在客人的位置,客从主便,使主题墙起到装饰作用,没有起到主题回顾的作用。即使有儿童痕迹,这只占了一小部分,造成儿童盲目绘画与张贴,弱化了主题墙在环境中的地位,儿童被动回顾主题。

因此,主题墙创设的地位应该重新被重视,主题墙不仅仅只是一块装饰墙或痕迹墙,更应该是儿童达成主题目标的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更大程度上参与主题墙创设,还原儿童最纯粹的痕迹,极大程度减少外界的干预,才能让儿童在回顾主题时,反客为主。

四、凸显主题墙中的“儿童味道”

倾听每一个想法、善待每一件作品、鼓励每一个行动、肯定每一份善意。儿童视角下的班级主题墙创设,旨在和每位儿童共同创造能激发其自身潜能的环境,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一)涌现儿童的操作路径

儿童主题墙创设的操作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前教师的思想构架与准备;第二阶段:创设中儿童的有效参与及创想;第三阶段:创设后师生的共同评价与改进。

1. 创设前教师的思想构架与准备

教师根据主题,提前进行主题审议,先根据核心经验、关键能力、情感态度制定主题目标。然后对儿童园内部资源、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进行分析,选取针对主题有效的资源,提前预设好可用资源。接着对儿童的已有经验进行分析,这里可以提前下发调查表,利于教师能快速获得儿童的已有经验。接着,教师需频繁地与儿童交流,观察他们的注意力,表情神态,以及对于活动的兴趣指数。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哪个活动是儿童最为喜爱的,然后引导儿童进入该主题下的活动。

62abf74198406_html_d60360b9f8fad59a.png 果发现儿童对于进入的活动没有表现出明显兴趣,教师需及时与儿童进行深度交流,努力挖掘儿童的兴趣所在点,并对于儿童的想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新的主题下活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从儿童出发”来创设主题墙的目标。

教师在进入主题墙创设准备工作时,先对主题墙的版块进行划分,然后基本确定儿童参与的部分,将需准备的材料提前通知家长。教师也需提前收集材料,为接下来儿童参与做铺垫。该过程如图二所示。

图二:创设前思想架构与准备阶段过程图

2. 创设中儿童的有效参与及创想

首先,教师可以预设一些问题来引导儿童讨论,之后用易理解的简单语言,向儿童说明此次主题的大致内容与方向,以此带领儿童进入主题。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强项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儿童制作不同种类的成果进行展示。这里需注意:要确保每位儿童的作品都会呈现在主题墙上。最后布置主题墙时,让儿童做些简单的工作,加强儿童的劳动能力,提升儿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从儿童角度出发创设主题墙。本阶段过程如图三所示。

62abf74198406_html_c2605b18b66ad703.png

图三:创设中儿童的有效参与及创想过程图

3. 创设后师生的共同评价与改进

主题墙创设完成后,教师需及时带领儿童欣赏参与创设主题墙的劳动成果,并对此次创设活动进行一个总结与评价。请每位儿童都来回忆讲述自己在创设中做了哪些工作。教师要赞许、认可儿童的努力付出,并鼓励引导儿童提出对于此次活动的想法。最后,教师与儿童共同探讨此次创设活动,将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然后提出可行的方式。最后教师带领儿童对已完成的主题墙进行改进。如果儿童没有思绪,可以到别的班进行借鉴,来开拓儿童的视野。用这样的方式利于儿童的表达与表现,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儿童对主题墙创设的喜好与能力,为下一次主题墙创设提供更好的帮助。过程如图四所示。

62abf74198406_html_d69136877951006d.png 图三:创设后师生的共同评价与改进过程图

案例:

面对已经创设完成的主题墙,儿童异常有成就感。在欣赏中,有儿童提出:“小叶子找家”版块很好玩,但是位置放得太高了,只有个子高的儿童才能与主题墙互动。这给我们一个认识: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版块,应该往下放;展示作品的版块往上面放。很快,在教师与儿童的合作下,主题墙最终创设成功了。

(二)明确儿童的主体地位

1. 尊重儿童想法提升创设参与

1)及时听取意见,鼓励自我展示

儿童的世界是奇妙绚丽的,将其变为具象的主题墙创设经常会带来许多的惊喜。这需要教师及时听取儿童的建议,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适时地向后退一步,蹲下去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儿童的所想所思,让儿童内心想表现的想法展示到主题墙上。这样所展现出来的主题墙,才能够真正的代表儿童来发声。

例如,在“冬天的秘密”主题下,教师对主题墙的预设是堆雪人的场景。可是,在主题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冬日的梅花”更为感兴趣。因为儿童讨论的大多是关于梅花的话题。教师及时地听取了儿童的意见,将主题墙以“冬天里的梅花”作为场景进行布置。这引起了儿童们的极大认同,并且对后续活动开展推进也有极大的助益。我们发现,儿童对于主题“冬天的秘密”探究欲望更加地强烈,为儿童营造出喜欢的氛围,利于其参与度的提升与思维的拓展。

其次,要想改变只展示主题墙优秀作品这一状态,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儿童勇于表现,并给予儿童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儿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制作作品,并将成果展示在主题墙上,及时与儿童共同交流与评价。让较少作品展示的儿童能够体验到成果作品展示的喜悦,从而提升儿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主动创设的目的。

在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是否每位儿童都有参与的痕迹,这对于提升儿童参与度非常有帮助。我们发现,注意到这一点的班级儿童在2-3次主题活动下来之后,参与度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2多方配合引导激发儿童兴趣

提升儿童创设主题墙的热情,也不仅仅是教师一人之事,更需要家长、社区等力量的合作。

主题活动“特别的我”中,教师与儿童共同商议,其中一个版块叫“我很不一样”。该版块的设想是:张贴每位儿童展示自己独特之处的照片,并围成一个圈,营造一个奇妙的氛围感。一开始只有一半的家长给予支持,及时将照片上交。于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将这些照片美化后围成了半个圈,张贴至主题墙上。这时,许多儿童开始讨论,为什么没有围成一个圈,像一个月亮,不够完整、美好。儿童你一言我一语,没带照片的儿童辩解到;“明天我就能拿来!”。教师及时将这个情境拍录了下来,发到了家长群里。于是两天后,“我很不一样”就围成一个圈。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家园共育,激发儿童兴趣,促使儿童加入创设,共同为打造心中的主题墙环境而努力。这种良性方式极大的提升儿童创设的积极性。

3创新呈现方式,促进环境互动

创新主题墙呈现的方式,让二维趋于三维,与角色游戏相结合,使得儿童在视觉上和体验上彰显自己的主体地位。

首先,过于平面的环境,无法激起儿童的兴趣与求知欲。故可以将平面的环境立体画来吸引儿童,促进其探究欲。在“冬天的秘密”主题下,起初儿童想要呈现的是冬天的雪景以及冬日的梅花,但是成果展现在主题墙上后,发现其实儿童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究其原因,还是不够吸引人。于是教师在儿童区域中所制作的扇子梅花、超轻黏土雪人与雪花放在主题墙上,将平面的环境立体化。这吸引了许多儿童的注意,后续还有儿童提出可以为主题墙上的雪人制作帽子和围巾。甚至还讨论梅花,除了红色的还有白色的、黄色的。这种立体化的方式推动了孩子们的内驱力。

2. 舍弃固化审美还原儿童本真

成人世界所固化的审美,与儿童眼中美好的事物其实并不一致。例如:在版块“蚂蚁洞穴”时,教师准备了生动的地下洞穴图例,请儿童自主进行蚂蚁的绘画制作。在教师眼中,图例是清晰的、美观的,认为儿童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进行,但是儿童制作的与图例相距甚远,于是这样的作品于教师来说,儿童制作的是杂乱的、无序的,而在儿童作为制作者的眼中,它是有故事的、容易被理解的、有趣味性的。

因此在很多时候,教师的审美覆盖了儿童视角,教师认为的对儿童有价值的事物,其实并不能被儿童所接受和理解。教师应该学会接受儿童视角,学会让儿童来做自己的老师。把儿童的审美作为主题墙创设的基本基调,才能真正做到还原儿童本真,凸显了儿童味道。

3. 发挥教育作用实现教育意义

环境创设的目的是给人舒适、愉悦的感受,但班级的主题墙创设不仅有美的欣赏,还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美丽精致的主题墙确实能在短期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但更需要考虑在儿童的新鲜感过去后,能不能对其起到教育作用。

主题墙的创设应根据儿童园的主题课程形式和内容,使墙面的装饰与班级的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教师以支持者的身份引导儿童学习,促进儿童发展,使儿童能够在主题环境中得到熏陶。儿童园主题墙的创设有许多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实现主题墙的教育意义。同时,主题墙还可以展示相应的课程或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见证家长和儿童的参与。因此,在主题墙饰的创作和设计中,要做到墙饰与主题和内容、与教育活动及儿童学习活动相一致,以更好地发挥主题墙的教育作用。

五、结语

让主题墙创设回归儿童,实际上就是让教师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干预,把主题墙完全交给儿童,只有儿童们亲自策划、亲自制作、亲自布局,主题墙才能在环境中起到主题回顾的作用,以教师视觉为基础的主题墙只能让儿童被动回顾主题,这样的主题墙直到最后只会被冷落在一角。而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只是抛砖引玉,激发儿童兴趣,让每一位儿童都参与其中,教师更像是一座座桥梁,连接起一块块由儿童创造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