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均衡间寻找平衡点——谈教育公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在不均衡间寻找平衡点—— 谈教育公平

董奕明

西安市雁塔区第二小学 710000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提供的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对教育的政策支持越来越有力,公民享受的平均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按理说,人们对教育业的满意度应该是不断提高的,然而事实上,人们对教育业的现状并不满意,甚至存在较为尖锐的矛盾。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是教育的公平性方面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教育资源没有尽可能做到公平分配,教育机会也很大程度上分布不均。

关键词:教育公平投入制度城乡地区阶层

、当前教育公平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在现实中,教育公平缺失现象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分布上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相当大。
  其次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未达到全覆盖;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投入也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总体一直较低,与教育发展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四是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将农村与城市区别对待,城市是教育投入的重点,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一切公共资源均向城市倾斜,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趋向。
  五是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二、解决教育公平缺失问题的思考

(一)增加国家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国家应该把教育投资到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生活贫困的学生中去,保证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开放社会各界建立各种形式的助学基金,对支持教育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政策上采取适当的优惠措施,保护企业和社会支持教育的热情。只有具备充分物质的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实现。

(二)在城乡间调配教师资源

政府在这里要用到的激励机制就更加明显。很多优秀教师在城市就是因为城市里的待遇好,工资高和生活条件好。政府可以在农村学校为优秀师资提供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包括住房条件,医疗保险,工资与奖金等,并给予教学成果的相关激励。还可以给予优秀教师到农村以各种形式的优惠待遇,如补贴,物质与精神的奖励等。采取这些措施以确保城乡教师待遇一体化,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以此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调节手段。

(三)完善扶贫助学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子女就学

国家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政府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四)妥善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益

  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要适度解决。解决这些问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解决办法。一方面,小学教育资源是有潜力可挖的,必须坚持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的原则,对积极接收外来人口儿童入学的学校,应给予政策鼓励;一方面要从发展教育事业入手,积极发展多种办学形式,缓解外来人口儿童入学的压力。

(五)完善立法机制

当前加强教育立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完善的教育法规不仅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而且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实行城乡一体化是基础教育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以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孩子”的目标。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以保障全国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此外,继续完善和修订《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和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强保障,树立教育部门的良好形象,办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教育不公平都是和谐社会所不愿看到的。解决教育不公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为此,需要我们破除教育公平的重重阻力,以推进我国教育的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