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学科与英语学科交叉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文化艺术学科与英语学科交叉研究

王瑾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引 言

随着我国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深入,高等艺术院校这一文化艺术传播和传承的摇篮,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懂外语的创新复合型艺术人才。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学过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元素,在与学生沟通和互动中又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艺术院校的英语课堂完全可以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艺术生不管以后从事哪方面的艺术工作,首先也还是要了解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 ENP),包括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句子结构以及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等。一些与艺术行业相关的英语语言,比如像戏剧、音乐、设计、舞蹈、传媒等这些艺术专业,需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设计资料之类的,都是需要用到一些行业术语的,这就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 ESP)的范畴。一般用途英语是基础,专门用途英语是一般用途英语为基础,二者相互补充、不可分割,艺术院校以ESP理念为指导,将有助于实现文化艺术学科与英语学科的交叉教学。

然而,与之相形见绌的是,国内关于“文化艺术学科与英语学科交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不够完善,文化艺术学科与英语教学的交叉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

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的教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多数高校定位为通识教育课程。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艺术类院校也在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但重专业轻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尤其是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常常被忽视。通过调研、查阅有关资料以及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整体薄弱, 英语知识学以致用的程度偏低。由于艺术专业性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例如,学生入学考试成绩悬殊大、词汇量小、语法知识欠缺、学生英语整体基础偏弱。艺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往往兴趣浓厚,而英语学习效率较低,很少能达到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基本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涉及到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就暴露出他们缺少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因此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写毕业论文时,想参考国外的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也是难上加难。以上情况都涉及专门用途英语的使用,而这一点正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缺失的,也是英语教学中需要弥补的。

(二)师资力量匮乏,教学理念不够创新。综合我国艺术院校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显得重要。然而而作为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容易忽略艺术类学生语言认知特点和英语学习的心理状态,常常照本宣科、一味灌输;在教学内容方面,又容易固守教材语言内容本身,所教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关联不大,实用性不强,这更加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低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侧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想上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针对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最理想的教师是既了解艺术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教师,但是艺术专业知识的匮乏是目前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教材针对性弱,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多数采用教育部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英语教学大纲,按照大纲中的 “教学安排 ”去执行,教材版本不多,样式也不全,或者教材的难易程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整体来看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明显不够成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有针对性的英语教材在客观上制约了ESP教学的实践,使得 ESP教学仍处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因此当前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艺术院校 ESP课程的教学要求。

文化艺术学科与英语学科交叉的实现途径

笔者结合多年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有效整合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探索了实现艺术专业相与英语教学的交叉路径,以期为更好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目标提供更多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具体观点如下:

(一)、高素质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艺术院校英语教师大多数为英语语言教师,他们具有很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但艺术专业知识欠缺;与此相反,专业教师专业精通,但缺乏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和语言基本功。在 ESP教学模式下,需要搭建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沟通的桥梁,实现这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将专业课程内容嵌入英语课堂以服务于 ESP教学。这就需要加强艺术专业教师和 ESP教师之间的联系,如教学研讨会等,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改变知识结构,努力提升的业务水平,逐渐向 ESP教师转型,争做“双师型”教师。这样既能解决 ESP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能解决大学向 ESP过渡的衔接问题。

(二)教材的有效整合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艺术院校的英语教材既要有系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必须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兼顾顺应时代发展和课堂可操作性。但是,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没有,这就要求广大英语讲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专业知识、学校实际教学水平等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修订,或者编写新的英语教材。笔者认为,专业英语教材可以按基础与提高两个层次分段。基础阶段可解决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衔接问题,教材覆盖面可广泛涉及戏剧、音乐、设计、舞蹈、传媒等方面,体现一定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会话、艺术专业术语及翻译练习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教材可根据艺术院校不同专业特点,收集不同文体的专业英语原版文章、著作、期刊等,内容可包括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简史、最新的艺术发展动向、研究成果、名人传记等。突出专业文体与语篇知识,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ESP英语教学模式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都受到本身教育模式、教育制度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应用ESP英语教学模式授课时,常常以分析语法、翻译文章的形式为主线路和主要内容,可见并没有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出突破性改变。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改变填鸭式教学,给予学生更轻松、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后的ESP英语教学模式应该以“互动、合作、实践”为核心和主题,多以“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缓解课堂枯燥、沉闷的教学气氛,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的完成学习计划、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利用新媒体,延伸新冠疫情期间积累的线上教学经验,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ESP教学模式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凸显艺术院校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特点。只有把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水平。

结 语

在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之下,普通英语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而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以后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和发展方向,将是 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束定芳,2013)。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 ESP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将艺术专业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体现专业的外向型和复合型,将艺术专业的教学、科研与英语教学互相交叉,更能体现英语学习的前瞻型和实用型,使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和艺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体现专业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相信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7.

[2]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3] 张玉翠.职业化趋势下的口译质量标准构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83.

[4] 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J].外语学刊, 2013(6):90-96.

课题成果: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ZD2020085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