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检验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血小板抗体检验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分析

黄永刚

宜宾市长宁县中医医院 644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验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4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输注根据患者血型选择同型、未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注。观察组先检验患者血小板抗体,后根据患者检验结果输注对应血小板,之后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血小板输注,但观察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更高,同时,观察组患者输注后 1 小时和 24 小时的外周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增值指数(CCI)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输血前通过血小板检验能够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安全系数,减少相同免疫反应,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改善凝血功能。

【关键词】输血安全;血小板抗体检验;血小板输注;反复输血

血液疾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疾病,病发原因是患者出现机体血液系统异常,并且会伴有贫血、出血等病症,致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以此补充血小板[1]。血小板减少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在诸多并发症中多脏器功能出血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促进患者身体尽快恢复健康,临床上常采用的是输血治疗方法,治疗血液疾病患者。而输血治疗的方法主要为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补充血小板数量,提高患者凝血功能2]。但是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经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会产生抗体,破坏输入的血小板,影响输血效果,致使输血安全存在较多隐患[3]。因此,本院研究了在反复输血患者中采用血小板抗体检验的临床效果,进一步分析血小板抗体检验对保障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4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32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善;(2)均需要按照输血标准进行治疗;(3)未伴有其他疾病;(4)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吃草莓研究并签有同意书。排除标准:(1)活动性出血或严重感染者;(2)肝功能衰竭者;(3)近期有输血史(4)临床资料不全,拒绝参加此次研究。对照组年龄 22-72 岁,平均(43.5 ± 7.7)岁,男性19例,女性13例,其中慢性白血病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恶性肿瘤8例、急性白血病7例;观察组年龄 23 - 70岁,平均(42.7 ± 6.9)岁,男性1 7例,女性15 例,其中慢性白血病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恶性肿瘤5例、急性白血病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对照组输注根据患者血型选择同型、未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注。观察组则先检验患者血小板抗体,后根据检验结果输注与之对应的血小板。操作步骤:运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固相凝集技术,严格按照要求采用试剂盒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抗体。血小板抗体呈阳性,且输注无效者,再次输注滤除白细胞后的血小板。

1.3观察指标

(1)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判定有效标准为:输注1h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7.5×109/L, 24h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4.5×109/L。(2)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比较输注1h后及24h 后CCI ,CCI=(输注后血小板数量-输注前血小板数量(个/mL)×体表面积(m)/输注小板总数(×1011/L)。(3)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寒战、皮疹、发热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32

17

15

53.1%

观察组

32

25

7

78.1%

X2




4.5360

P




0.0332

2.2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1h和24h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比较(x±s)

组别

例数

1h后

24h后

对照组

32

5.96±2.58

3.76±1.98

观察组

32

11.76±3.43

7.76±2.38

t


7.644

7.309

P


P<0.05

P<0.05


2.3 安全性即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表3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n(%)]

组别

例数

寒战

皮疹

发热

总发生

对照组

32

3(9.3)

3(9.3)

2(6.4)

8(25.0)

观察组

32

2(6.4)

0

0

2(6.4)

X2





4.267

P





0.039


3.结论

血液疾病由于造血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功能降低的状况,进而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是人体凝血系统的重要成分。近年来,临床上血液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输血治疗,故血小板输注已成为有效预防或改善血液病患者出血的重要手段。但临床研究显示,部分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后无明显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与血小板抗体相关,一旦患者出现血小板抗体,输注血小板被破坏,可能会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加重病情[4] 。鉴此,本研究采用固相免疫凝集法,对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验,后根据患者检验结果输注对应血小板。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输注血小板1h和24h后CCI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仅2例患者发生寒战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 (P<0.05)。表明临床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验的必要性,可以提高输血安全,降低同种免疫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4]

综上,对于血液病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验,避免或减少血小板抗体阳性,能提高输血有效率,促使改善凝血功能,增加患者安全性,保证治疗效果与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金燕萍,江铭,贾方明.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18(6):672-675.

  2. 何杜,周飒,阳勇.降低不规则抗体对输血安全影响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5):2174 -2175.

  3. 杨乾坤,陈李影慧.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2):1363-1365.

  4. 任苓苓,邵春燕,卓海龙,等.322例患者输注配合性血小板的临床研究[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 ,19(3):246 - 247 ,251.

[5] 许云波,张静 .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3):323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