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影响分析

袁盼盼

泰兴市人民医院 江苏 泰兴 225400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抽取我院2020.6-2021.11内6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不同时段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仅为6.2%,对照组高达25.0%,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略高,数据和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并借鉴。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患者;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价值


糖尿病是现阶段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会损害患者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而该病的不断加重,会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又以低血糖最为常见且严重[1]。在此背景下,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中的价值,特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方式抽取我院2020.6-2021.11内6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14例,年龄60-88(74.36±6.45)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5、17例,年龄60-87(74.15±6.14)岁。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严格以科室相关标准开展干预工作,对患者依据其血糖实际水平开展对症治疗。

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1)临床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意识及活动意愿,隔半小时进行一次记录,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嗜睡、发抖、脸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夜班护士夜间需加强对病房的巡视,重点关注年龄大、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每日凌晨3:00开展血糖监测[2]。(2)健康教育:血糖控制属于长期过程,控制效果不佳极易诱发诸多并发症,因此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将低血糖的注意事项与应急反应展开教育,提升患者对低血糖的自我识别与应急反应能力;例如日常常备糖果、饼干等含糖食物。(3)心理护理: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治疗与护理过程较长,因此护士更需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安抚并尊重患者,调整其心态,促使其积极看待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4)睡前饮食:严格以患者血糖生成指数为根据,满足患者饮食偏好的同时保证饮食的科学性。患者睡前加餐食物多以粗粮、饼干、杂粮粥为主,即可饱腹又可预防夜间低血糖。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

干预前后不同时段两组患者血糖水平。

1.4统计学内容

此研究所用数据借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资料并展开分析。文中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组32例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仅为6.2%(2/32),对照组高达25.0%(8/32),两组数据对比,P<0.05(x2=4.2667)。

2.2干预前后不同时段两组患者血糖水平

下表数据可见,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略高,数据和对照组相比,P<0.05。见表1。

表1:干预前后不同时段两组患者血糖水平

组别

睡前血糖(mmol/L)

次日3时血糖(mmol/L)

次日6时血糖(mmol/L)

时间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n=32)

5.56±1.11

7.05±1.36

7.33±5.23

6.21±2.33

7.22±2.36

6.33±1.64

对照组

(n=32)

5.55±1.14

6.11±0.12

7.36±5.45

4.56±2.36

7.25±2.45

5.58±1.02

t

0.0355

3.8947

0.0224

2.8144

0.0498

2.1967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3、讨论

诸多临床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睡前血糖值需<5~7mmol/L,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睡前只建议其简单加餐,可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出现。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接受的降糖治疗,会大幅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尤其是睡前时段;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血糖水平会逐渐趋于稳定状态,但仍有部分老年患者,晚餐后又开始进食零食和水果,导致睡前血糖水平明显升高,继而诱发夜间低血糖[3]。此研究中的观察组,经干预措施后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提示: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将患者的睡前血糖、夜时血糖水平维持在同一水平,继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降糖治疗措施的开展,会促使患者血糖水平下降幅度加快,继而导致患者出现饥饿感并诱发夜间低血糖,所以部分患者在睡前会自行加餐,但没有控制加餐的量和具体的食物,进食过多导致夜间血糖明显升高,减弱血糖控制效果的同时不利于患者预后[4]。可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并强化相关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此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仅为6.2%(2/32),对照组高达25.0%(8/32),两组数据对比,P<0.05(x2=4.2667)。证实了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借助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有效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解杰梅, 顾桂芹, 迟俊涛,等. SBAR沟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8, 33(11):3.

[2]黄彦飞, 雷小雪, 傅桂芬,等. 个体化睡前饮食指导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J]. 广西医学, 2021, 43(14):4.

[3]李智杰.个性化针对护理干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8):225-226.

[4]秦丽媛.分析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夜间低血糖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1):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