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不同时期CT检查的临床意义重点探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颅脑损伤不同时期 CT检查的临床意义重点探寻

方鸿婷

漳州市第二医院,福建漳州, 363100

摘要:目的 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本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28例疑似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为所有患者做CT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CT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以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准确率为90.63%,特异度为60.00%,灵敏度为93.22%;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34例,颅骨内板下方有血肿,影响均匀,密度较高,范围相对局限,边缘推力,可见硬膜外积气。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脑中线结构移位,脑室系统变形,脑灰白质结合部位和颅骨内板间距较大。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8例,脑池密度较大,存在脑裂征象。结论 CT检查应用于颅脑损伤的检查,其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值得信任,便于观察颅脑内部诊断影响,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颅脑损伤;CT检查;影响特征


颅脑损伤在临床外科伤中并不鲜见,高空意外着落、车祸等都会致伤,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发病,感到头晕、恶心,可能存在头部大量出血的状况,有引发休克的风险,可极大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针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刻不容缓[1]。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中,CT检查是各类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将以128例疑似颅脑损伤患者为例,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28例疑似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含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均值(53.24±5.69)岁,入院时间均值(3.24±0.85)h。临床症状:78例恶心,87例头晕,34例抽搐,60例头痛。致伤原因:27例意外劳动事故,45例车祸,46例高空意外坠落,其他原因10例。

1.2 方法

为所有患者做CT检查,选择16排64层螺旋CT(美国GE公司生产),以125mA为标准设置扫描电流,以125kV为标准设置电压,矩阵定位512×512,保持窗宽大约90HU(误差上下不超过10IU),窗位保持大约40IU(误差上下不超过10IU),扫描时间定为3s,保持10mm的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为颅顶到颅底区间。采用薄层扫描颅内环境时,保持5mm的层厚和层距[2]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CT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以及CT影像学特征。诊断准确率=(真阴数量+真阳数量)/本组总数量;特异度=真阴数量/病理诊断阴性总数量×100%;灵敏度=真阳数量/病理诊断阳性总数量×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CT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

CT检查准确率为90.63%(116/128),特异度为60.00%(6/10),灵敏度为93.22%(110/118)。

表1 CT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n=)

16排64层螺旋CT检查

(n=)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110

8

118

阴性(-)

4

6

10

合计

114

14

128

2.2 CT影像学特征

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34例,颅骨内板下方有血肿,影响均匀,密度较高,范围相对局限,边缘推力,可见硬膜外积气。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脑中线结构移位,脑室系统变形,脑灰白质结合部位和颅骨内板间距较大。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8例,脑池密度较大,存在脑裂征象。

3 讨论

颅脑损伤,顾名思义,通常是在外伤因素的作用下引发的脑部外伤,通常会导致患者神经中枢趋于紊乱,引发脑梗塞、感染、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脑积水、脑软化、脑萎缩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直接威胁。因此,早期确诊颅脑损伤类型,对症治疗,对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各类诊断方式中,以X线平片诊断方式为例,可以方便观察主治医生观察患者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扫描范围为颅脑整体,能够明确观察骨折线是否对脑部神经元、血管沟等产生影响,进而作为颅内脑损伤程度判断的重要依据,但是一些细小之处可能因为伪影的存在不易察觉,因此局限性较强。CT检查可以通过断层扫描成像技术,以颅脑顶部和底部之间为扫描范围,通过计算机工作站上传并重建诊断信息,从而提升获取影像的清晰度,便于快速定位出血点和非出血点,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T检查准确率为90.63%,特异度为60.00%,灵敏度为93.22%,和相关研究结论类似

[3]

CT检查影像特征方面,硬膜外血肿通常出血较急,以急性为主,脑组织会因此有明显受压现象,同步伴有骨折现象。临床上依照血肿的发病时间长短,不超过3天的称为急性,4-21天的称为亚急性,超过21天的称为慢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蛛网膜没有较大张力,不会和硬脑膜紧密相连,因此相较于硬膜外血肿范围更大。之所以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征象,可能是因为患者脑部出血位置,积血量也会因此增加,而蛛网膜下腔在结构上与脑室系统出血互通。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硬膜外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与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征象和相关临床研究类似[4]

综上所述,CT检查应用于颅脑损伤的检查,其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值得信任,便于观察颅脑内部诊断影响,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泽奎,杜刚,蒲鹏.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像计分与GSC评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初探[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22-24.

[2]舒予静,潘永海,何荣业,林其健.急性颅脑损伤CT征象分析及手术前后对比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0):97-99.

[3]王金标,张永明,武孝刚,温玉东,马涛,许少年.应用移动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20(20):54-58.

[4]曹俊,马延斌,毛青,王杨,乐南阳,代俊喜.头颅移动CT灌注扫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10):5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