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潘玉艳

广西物资学校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体现。本论文从对专业群的内涵认识、中职专业建设现状、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和对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中职;专业群;建设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第二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财经商贸专业群发展研

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

作者简介:潘玉艳,女,硕士研究生,广西物资学校会计教师,高级讲师,高级双师型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会计教育。

“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1]。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社会的变化给传统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行业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系统思维和跨界思维的人才将成为产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的三大特征就是“跨界、融合、重构”。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阵地的中职学校在新的人才规格要求的挑战下,需要重新审视各专业的建设,把专业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内涵提升上来,而内涵提升的关键就是专业群的建设。本论文从对专业群的内涵认识、中职专业建设现状、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和对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 专业群内涵

专业群理论是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98年发表的《企业群落与新竞争经济学》文章提出的,专业群顾名思义是指若干专业以某种联系而组成群。至今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些或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基础相同或基础技能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2]。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应整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基于产业情况进行设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即专业链,从产业链反推出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从而将对应专业形成与产业链匹配的专业群。三种构建模式的实质区别在于对于专业群建设目的不同,同一所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构建模式。本人认为中职教育的专业群采用“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 由 3 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的观点[3]


  1.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匹配,毕业生就业难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集群的产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整专业结构, 仍在按原有特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最终造成了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短缺,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就业的人才供需矛盾。

(二)专业“同质化”现象突出,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中职学校一般都是根据本校师资等专业资源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来设置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行业背景不突出、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人才培养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多,利用率不高,教学资源浪费严重。比如,专业教学设备、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每个专业都在添置和增加。


  1. 中职建设专业群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 100 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 500个左右的专业群, 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4]。这是“专业群”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专业群建设就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再次遴选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379个专业群进行了重点建设,院校的专业建设重心转移到内涵提升上来,而内涵提升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的专业集群[5]。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6]。 各中职学校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由此掀起了专业群建设的高潮。

(二)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也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大可作为的机会,也对人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中职学校已经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提供了基础保障。中职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各专业建设处于较高水平,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程与资源建设完善,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杆。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在专业群建设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优化专业群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等要素进行论述,我们可以借鉴高职的先进的经验,并结合中职的专业建设情况,开展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群建设研究[7]

四、中职专业群建设的探索

(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研究构建专业群,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在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建设专业群。明确专业群的专业构成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遵循产教融合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产教融合的原则,健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合作,输出服务于地方经济,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三)以区域产业群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群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四)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在师资建设上,打破专业限制,以 “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以“校企互动,双向交流”为手段,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创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构建特色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按照“职业、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结合各专业情况,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专业设备为依托,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校企合作共建集教学、科研和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共享性实训中心,构建混合式实践模式。同时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为专业群发展提供外在条件,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 以“共建、共享”为目的,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库。整合资源,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根据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彼此联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学工作页或教材,构建专业共享课程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等群资源库。建成一个大容量、水平高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平台,满足教师、学生及培训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让专业学生和教师受益, 为企业员工提供在线学习, 满足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

五、结束语

专业群建设是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诉求[8]。中职学校应该把握专业群建设的契机形成学校专业品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和标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月兰.加拿大安大略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8.

  2. 陈年友,柴福洪.高职专业建设"群"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3-46+51.

  3. 孙敬.中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淮安市高职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7):40.

  4. 郭扬.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M].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05.

  5. 杨泽宇."后示范"时期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26):83-87.

  6. 互联网.把握转型机遇,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应用型高校

[DB/OL]http://www.amrswira.com/article/23


  1. 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1-3.

  2. 龚添妙,朱厚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缘起、历程与趋势[J].机械职业教育,2018(8):21-24.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