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探讨

陶旺

玉林市福绵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

摘要: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能帮助人们提升生活水平,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要根据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政策,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但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未解决。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培育一支具有社会主义情怀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1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

1、培育高素质农民对解决“谁来种地”这个民生大问题有重大意义。高素质农民的主阵地在农业在农村,打心底热爱农村,奋斗目标是谋求最大的收益,他们懂得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术、会组织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结果能经营管理。培育高素质农民不仅是解决“谁来种地”困境的关键,也是解决“怎么种地、如何种地”问题的良方。2、培育高素质农民对推行乡村振兴政策有重大意义。高素质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在扶贫攻坚、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施展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我国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现代化。3、培育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农业农村上实现现代化,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的效用,鼓励他们在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意农业等领域实现产业融合;主动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让科技成果尽快实现落地;着力研发创新发展新形式,让农业经营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特征,找寻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2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部门应积极开发符合乡村实际的培育模式。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以理论课为主,缺少课外实践,使得农民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一些农业管理技术只在理论中讲解,缺乏实用性,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生产实际,农民认可度不高。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设施适合农村实际的培育课程,着实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过程之中,没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设置课程内容,导致出现许多问题。每个地区、每个农民的生产需求不相同,不同知识层次的农民接受能力也不同,然而培训时是集中在一起统一授课,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理解不够,培训效率低下,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的授课内容大多是老师在课堂进行简单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缺乏实践指导,课程设置简单,忽略了农民对实践操作、观摩学习、跟踪服务等的需求,农民参与意愿不强,单一的培训已经很难适应培训的需求。

3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

3.1以治理有效为根本,培育村级管理团队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作为基本的治理组织,也是国家的基础,若是乡村得不到有效地治理,那么如何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如何能够完成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呢?对此,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需要以强化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为主要,培养乡村“班长”,使乡村党支部书记等领导带头培训,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两委干部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同时还需要强化法治教育,完善法治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真正落实两委干部的“班长”培养目的,使其成为一支具有能力、想法、情怀的建设团队,从而带领农民群众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道路,建立积极向上、和谐有序、充满热情的乡村环境,在无形中加强农民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3.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建立健全培训教师聘用管理制度,不断充实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教师团队,统筹配置城乡师资资源,搭建与培育主体的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训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逐步解决高素质农民培育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不配套、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农民培育诉求等问题。拓宽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寻将“田秀才”“土专家”和农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纳入师资队伍培养,发挥他们在实践技能和现场诊断方面的优势。

3.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农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高素质农民理应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对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导向,着力推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定工作,消除高素质农民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使其提高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持续提升,各方面的权益必将得到有效保障。这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势必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农村服务。农民接受教育培训,长了知识,锻炼了实训能力,开拓了视野;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将逐渐缩小,与城镇职工一样的保障,能够逐渐提高人们对农业的向往。

3.4建立全面开放的农民教育制度体系

首先,要根据各个类型的对象提供适合的培训需求,这也是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基本准则。同时,也要认真仔细地分析、探究当前时代下的农民群体,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地梳理,落实调研工作,掌握每个类型对象的素质、教育和基本情况,给教育工作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而这也可以说是精准培养的第一步。其次,改革中专教育。加强中专教育改革工作的力度,以市场的发展方向为导向,把服务乡村振兴当作整个目标,全面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完善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学课程,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打造全面开发的农民教育培育制度体系。

结束语

高素质农民培育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论知识和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通过进一步发挥高素质农民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带动了广大农民实现产业振兴,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现,因此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对做好人才工作、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队伍[J].农村工作通讯,2019(22):10-11.

[2]章玉松.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08):5-9.

[3]曹雁冰,黄家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素质的提升探究[J].今日财富,2019(15):193.

[4]王士欣.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9.

[5]王玉东.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提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