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职汽车卓越技能人才的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4
/ 2

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职汽车卓越技能人才的模式探索

刘昕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研究创新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卓越技能人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产教深度融合环境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发展以及创新考核体系这四个方面创新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紧缺。我国要提升制造水平,不能依靠只能机械操作的流水线工人,而是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现代化人才。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当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是学生难以了解真正的工作岗位情况,即使大部分院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但是往往这些实习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真正走向岗位时难以适应岗位要求,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2 产教深度融合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现状

很多职业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的复制教学理论,再加上教学课件的辅助,基本上就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另外,汽车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学校所用教材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行更新,导致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不能与时俱进接触到先进的技能。同时,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与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相适应。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三个层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较高的技能,而是到企业后还有一段时间培养的过程。企业用人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即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的人才,在其发展成熟时却又被其他企业挖走,导致用人企业举得人才培养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丧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选择直接聘用成熟的人才,这样的情况,导致市场上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和育人和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培养。

3 产教深度融合环境下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通过师资引进以及走出来的形式来实现“双师”队伍的建设。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汽车专业的真实需求,在教学课堂上引进汽车企业的骨干技术人才,让其作为负责学生的实训教师,来补充职业院校现有教师的不足。学校应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加其专业知识,拓展视野,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3]。同时,院校应积极组织各种教学比赛,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进步。另外,要提升院校教师的主动学习和交流互动意识,定期进行企业参访或者去临近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活动,进而促进产教融合环境下有力师资队伍的建设。

3.2 把握产教融合教学本质

在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关键是要与产业进行紧密融合,明确企业需求,根据行业需要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样整体教学工作才能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过于形式主义。所以院校对于三年制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后,校企构建“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大学的前两年着重与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专业重点内容,并对行业的前沿理论有一定认知。而在最后一年,学生一方面可以自主选择加入到冠名班当中,并通过公开选拔的形式来确定能否加入到校企合作任务的学习中,从而参加学校举办的技能大赛,使得自身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没有选择加入到冠名班的学生,职业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其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并且有着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索欲望。

3.3 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

中职院校要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部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融入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进行有效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进行有效对接,以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学徒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体系的联系,拓宽技术人才发展渠道,是深化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及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举措。

3.4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基础,院校应围绕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专业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的课程体系,最大化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并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价值。结合理论教学的各个板块,将其细化为多个清晰的主题,且共同体系,在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按照难易程度组合为汽车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在开展核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院校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实训教师教授实践技能的形式来进行,从而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另外,由于一些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并且具有较多的细节部分,所以可以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抛弃以往只注重成绩的的思维模式,在评价标准中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院校教师的反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作出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而为课程体系的及时调整提供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充分与企业进行有效融合,不断改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当下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进入岗位之后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都是企业所关注的重点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汽车生产企业的培训体系加强联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更多优质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继红.汽车维修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1(10):243-244.

[2] 胡玉城.产教深度融合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6):76-78.

[3] 周嫣.关于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0(8):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