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2
/ 2

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杏才

象山县石浦镇延昌小学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本文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我镇地区的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及影响他们体育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对体育的认识不够,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好;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少,缺乏必要体育活动场地;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现状;对策.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飞速发展,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阳光体育计划的提出一些新的难点也随之出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他们的子女留守在家,多数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顾,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试图从体育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象山县石浦镇地区农村部分中小学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以及引起他们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用完善体育行为的方法弥补留守儿童性格的缺陷,减弱其道德危机,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合理地发展策略及理论依据,旨在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提供参考。所以本文开展的调查与研究具有普遍性、现实性。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象山县石浦镇地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查询和阅读与留守儿童体育行为有关的文献资料共二十余篇。

2.3访谈法

通过与象山县石浦镇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交谈了解学校如何实施对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通过对分管学校体育的领导的访问,了解他们对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了解与体育行为相关的情况。

2.4观察法

根据本文对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研究的需要,通过对重庆市南岸区鸡冠石镇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的观察得出相关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分析

体育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作为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和教育过程,实质包含了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这两层涵义。它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狭义的体育: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广义的体育: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权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体育行为包括隐性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主要对象山县石浦镇地区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的内容、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体育活动的场所、体育活动时间、体育消费等方面的体育行为进行研究。

3.1.1 留守儿童的隐性体育行为

3.1.1.1 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级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从访谈中得出,留守儿童除了对健身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外对其他现代体育价值认识都不够全面,不能从多角度的去认识体育并对体育价值作出评判,对体育的娱乐、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认识不够,对体育的需求度也不够强烈。

从访谈和观察中得出,80%的留守儿童认为体育课是必不可少的,还有20%的留守儿童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或者根本不需要的。其中有38%的留守儿童认为体育课非常重要,高达52%的留守儿童认为体育课重要性一般,还有10%的留守儿童认为体育课是不重要的。表明留守儿童对体育课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

3.1.2 留守儿童的显性体育行为

3.1.2.1石浦镇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的时间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就对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校性运会。这一规定近年来在执行中不断完善。从对抽取的200名留守儿童访谈得知,有80%的留守儿童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分钟内,其中约30%的留守儿童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且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没有规律,随意性较大。这与前面的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有差距,表明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够。

3.1.2.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场所.

从对抽取的200名留守儿童访谈得知,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园中的体育场地、家居附近和学校附近的公园、周围的山坡等。其中80%的留守儿童选择在公共体育场地,20%的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运动,因此他们选择的体育活动场所大多为环境清静的地方。以上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可选择的体育场地较少。

3.1.2.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内容

从对抽取的200名留守儿童访谈得知,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散步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一些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跳绳、丢沙包、丢手绢和利用周围的地理条件进行爬山、山地越野赛等活动。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其中17.5%的留守儿童喜欢篮球,13%的留守儿童喜欢羽毛球,15.5%的留守儿童喜欢乒乓球,4%的留守儿童喜欢爬山和山地越野项目。其余的50%的留守儿童喜欢运动幅度和运动量不大且非常有趣的项目,如民间传统项目。选择参加其它活动的占20%。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运动项目中民间传统类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次是选择球类项目,从整体来看,留守儿童的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够丰富。

3.1.2.4鸡冠石镇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

从对抽取的200名留守儿童访谈得知,85%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与同学、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在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达到了交往的需要。只有3%留守儿童是与家人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其余12%的留守儿童是个人单独锻炼。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参与的人群范围比较小。

3.3 提高“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的对策

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参与水平,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3.3.1 充分发挥好学校体育的主阵地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教育体系,注意解决好体育投入少、场地器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有计划地科学安排、落实好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3.3.2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通过对学生的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荣誉感、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3.3.3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认知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健康能力、健康知识与健康意识。通过留守儿童积极的体育锻炼活动实践的积累促使体育价值观的改变。增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系统,促进留守儿童过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驱使农村留守儿童去参加锻炼。

3.3.4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比赛活动,推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要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注重引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锻炼的习惯。

5.参考文献

[1]刘刚.浅议体育行为学[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6: 51-52

[2]对天津市区初中女生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6.4:56-57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伏调杏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1998.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