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2

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的研究

——以眉山为例

孟思远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摘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是高校转型发展当务之急。有效地融入当地经济发展,既符合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属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运作机理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区域经济; 能力提升

如何立足本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是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焦点和难点。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和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融入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

面对巨变中的国内外环境,地方高校在坚守其内在规律、保持其稳定性的同时,应与时俱进、顺势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理念,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 地方高校促进区域人才素质的提升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在新时期,区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基本职能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在迎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拥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且视野开阔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此外,地方高校还应该为区域内劳动者提供在职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提升专业技能,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

(二) 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和其他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知识资源丰富,是科学研究创新的策源地,而且扎根地方,了解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所需要技术的结构与层次,可以实现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需求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科技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区域的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虽然不能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活动,但可以根据学科特征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挖掘、 梳理,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使区域群众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凝聚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获取发展资源

地方高校应立足当地,采用差异化培养的发展战略以满足区域经济多样化发展需求,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全方位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支撑、资金资助,增强自身实力,激发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区域经济机制不健全

首先缺乏主动服务与合作互惠意识。高校管理机构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在眉山地区尚未设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难以发挥。

其次,眉山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这些书面协议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有形式但无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更无合作共享的核心技术和经济共同体。缺乏相关协调机制,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理顺关系。

(二)专业学科结构与区域经济需求结构吻合度低

据相关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极为密切的占12.94% ,较为密切的占 43.53%,有一定联系的占42.35%,而不太相关的占2.35%。因此,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并没有完全转变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向上来,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生形成知识性失业,就业困难等。

(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匮乏,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大都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培育产物,习惯的于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或经历,因此解决地方经济、行业系统技术能力不足。


  1. 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的策略思路


  1.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对校企合作开展提出的新要求


  1. 校企合作平台多元化

随着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和变革,行业细分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变得更加细致,对人才的综合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平台类型多样化,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2、真正体现双创教育要求

学校层面在组织校企合作平台时,能够更加侧重于企业层面的需求,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融入双创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体系的完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水平。

(二)发挥人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地域便利,更能了解和把握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地方政府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对接,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规划编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区域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

(三) 准确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

地方高校在定位上必须强化“地方性”“应用性”。地方高校在明确办学定位时应该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对自身主客观条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战略,进行科学定位,为地方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是其发展目标及方向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最终实现“不可取代性”,进而更好地取得社会、政府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程肇基.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5.

[2]左麦芳,赵长春,赵璇,李凤荣,郑宽明.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7):4-7.

[3]谷显明.产业转移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1):107-109.

[4]周辉.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79-80.

[5]张德化,国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29(05):75-79.

[6]王鹏伟,黄慧敏.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62-63.

[7]宋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2(0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