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帷幕灌浆施工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4


复杂地质条件下帷幕灌浆施工优化

冉 蓉 陈鹏 胡雄兵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66)

摘 要:在西非某供水大坝工程帷幕灌浆施工中,由于灌浆段地质结构从上至下分覆盖层、全强风化层、弱微风化层、且全强风化层段较厚,可钻、可灌性极差,针对现场实际情况,经过论证分析,采取在非灌段利用原始覆盖层形成盖重,在原始覆盖内预埋护壁导管,在全强风化层灌浆段埋设护壁花管等措施,有力的保证了帷幕灌浆施工顺利进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帷幕灌浆;原始覆盖;全强风化层;护壁导(花)管

1 概 述

本供水工程位于西非,韦梅河流域。本项目规划在L河上修建1235万m³的水库用以满足G城和D城两城的供水需求,在A河上修建210万m³的水库来满足S城的供水需求。此外,建设连通工程将两个水库连接,在遇到特殊干旱年时,两水库供水量可互为补充,以提高供水保障。

其中A水库位于A河上,多年平均流量 0.35m3/s,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 115m,相应库容 210万m3,A均质土坝坝长609m,最大坝高19.2m,大坝帷幕灌浆约2400m;L 水库位于L河上,多年平均径流量1.06m3/s,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 143.50m,相应库容 1235万m3, L水库 均质土坝坝长 1007m,最大坝高 19.8m,大坝帷幕灌浆约5000m。

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报告A坝及L 坝坝址区及附近地区地形平缓,覆盖层厚度较薄,未见滑坡、崩塌等较大规模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

坝址区岩体风化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程度主要受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下水活动等因素控制,共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新鲜五级。坝址区地质测绘及勘探成果如下:

1)A坝全风化岩体底界垂直埋深5m~13m,强风化岩体底界垂直埋深8m~15m,弱风化岩体底界垂直埋深为18m~20m。弱风化~微新岩体局部存在少量夹层风化料现象。强风化岩体渗透性以中等透水;弱风化岩体渗透性以弱透水上带(10Lu>q≥1Lu)为主,部分中等透水(100Lu>q≥10Lu),微风化~新鲜岩体渗透性以弱弱透水上带(10Lu>q≥1Lu)为主,弱透水岩体下带顶界埋深两岸一般14m~24m,河床部位约11m~19m。

2)L 坝全风化岩体底界垂直埋深2.0m~6.0m,局部达7.5m 左右。强风化岩体底界垂直埋深3.0m~7.5m,局部达15.0m 左右;弱风化岩体底界垂直埋深为6.2m~11.3m,局部大于16.0m。弱风化~微新岩体中局部存在少量夹层风化现象。强风化岩体渗透性以中等透水(100Lu>q≥10Lu)为主;弱风化岩体渗透性以中等透水(100Lu>q≥10Lu)为主,部分弱透水上带(10Lu>q≥5Lu),微风化~新鲜岩体渗透性以中等透水(100Lu>q≥10Lu)和弱透水下带(5Lu>q≥1Lu)为主,部分弱透水上带(10Lu>q≥5Lu)。弱透水岩体下带顶界埋深左岸一般14m~16m,坝肩部位>16m,右岸一般11m~15m,河床部位约16m。

3 前期帷幕灌浆试验遇到的问题

根据设计要求,坝基开挖要求清除表层耕殖土,清基厚度要求>0.8米,帷幕灌浆基槽在坝基开挖基础上下挖约1米,同时帷幕灌浆槽应开挖至设计高程,并确保挖除全部坡积层,总的帷幕灌浆槽开挖深度大于2米。帷幕基槽底宽3米,开挖完成后进行2米宽1米厚盖重混凝土施工,方案如下图1:帷幕灌浆基槽开挖及盖重结构布置图。

62a1af37590ea_html_d0abc92e3ff4fc32.png

1 帷幕灌浆基槽开挖及盖重结构布置图

帷幕灌浆试验区选在L 坝左岸进行,试验区共20孔,单排孔,钻孔分三序,其中I序5孔、II序5孔、III序10孔,每孔灌浆分2-3段灌注,试验区除先导孔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外,其余各孔均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施工。

试验区于2020年7月25日开始施工,截至2020年8月31日,共完成帷幕钻孔68.1m,完成灌浆共9个段次,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试验区灌浆顶部高程以下全强风化层深度在3.0m~5.0m区间,实钻深度大部分灌浆孔在3.0m~8.0m,局部孔位深度达到10m,该层次灌浆段在钻进时返水呈泥黄色,沙泥含量较多,取芯困难,孔壁易垮塌,钻孔时易卡钻、埋钻,灌浆时易被泥沙掩埋灌浆塞而发生灌浆事故,具体如下图2:钻孔内采用水流冲洗出的黄色泥浆。

62a1af37590ea_html_18fe1f6ee3abd6f5.jpg








2 钻孔内采用水流冲洗出的黄色泥浆

2)接触段0~2m地表冒浆问题:通过试验区帷幕钻孔施工所揭露的地质情况观察,接触段0~2m位置强风化岩层钻孔取芯率极低,遇水易崩解。在灌浆过程中,在无灌浆压力的情况下,临近灌浆孔盖重体上、下游侧多次出现地表冒浆现象,多次采用间歇、限流、浓浆及待凝的处理措施,均未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灌浆结束条件,因上述施工问题的存在,试验段的试验工作迟迟不能有效完成,严重影响了帷幕灌浆施工进度。

3)检查验收问题:根据试验区现有的地质条件,通过常规基岩帷幕灌浆钻灌工艺对全强风化岩层进行帷幕灌浆,无法进行有效固化,如在今后验收过程中采用压水试验,在动水压力条件下极易产生冲蚀,极易出现透水率超标等问题而影响验收结果。

4 采取相应措施及灌浆试验结果

4.1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经与设计、监理进行现场讨论分析,一致认为,盖重以下3m~8m主要以全、强风化岩石为主,现场开挖揭露出该段地层岩石外观具有岩石的性质,但在动水或浆液的浸润、冲刷作用下,冲蚀型地质承压力较低变得相对不稳定,容易形成塌孔及渗流通道,从而造成孔壁坍塌、钻孔埋钻、灌浆埋塞事故及接触段经多次待凝、复灌无效问题。

4.2采取解决措施

对以上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1)接触段0~2m地表冒浆,接触段灌浆质量无法保证问题

在帷幕灌浆前进行表层植被清除并对腐殖土面层进行整平,利用潜孔钻直接在腐殖土上造孔,预埋护壁导管,护壁导管采用90mm的PVC管材,利用层厚2m左右的原始腐殖土覆盖层形成的盖重提升灌浆压力和控制地表冒浆,以确保灌浆质量。具体见图3非灌段、全强风化层护壁导管(花管)埋设,原始盖重土层在灌浆验收工作结束后填坝前全部挖除,挖除到设计灌浆顶高程。

(2)XY-2PC钻机钻进时在水流冲刷下孔壁易垮塌问题

在全强风化层段,利用潜孔钻机造孔,同时预埋护壁花管,护壁花管采用90mm的PVC管材,由于全强风化层灌浆需要,护壁花管在非灌段以下每隔25cm钻一环出浆孔,每环4孔,孔径为1.0cm。护壁花管下入孔内后在孔内填充0.5cm~1.0cm的豆石作为填充料确保浆液顺利渗透利于充填灌浆需要,在豆石填充至距非灌段10cm位置填充部分细沙阻隔非灌段,防止浆液渗透堵塞出浆孔,最后采用0.5:1浓浆充填非灌段管壁间隙,待凝24h后进行充填灌浆,具体详见图3及图4现场加工全强风化层护壁导管。

62a1af37590ea_html_9d702ca12b5cec93.png

3 非灌段、全强风化层护壁导管(花管)埋设示意图(单位:cm

62a1af37590ea_html_d562e12484a4b5c3.jpg

4: 现场加工全强风化层护壁导管

4.3施方案优化后钻灌试验

1)钻孔施工试验

非灌段、全、强风化层灌浆段采用泰业5×全液压潜孔钻机钻孔,钻孔直径不小于100mm,成孔后下入90mmPVC护壁导(花)管,具体见图5:全液压潜孔钻机钻孔及埋管图。弱、微风化岩石灌浆段采用 XY-2PC地质钻机配金刚石钻头钻孔,钻头直径 75mm,先导孔和检查孔自上而下分三段分段钻进,第一段0~4m,第二段4~12m,第三段12m~终孔,全强风化层段,钻孔结束预埋花管后进行第一次充填灌浆,待凝6-8h后再进行弱、微风化层钻孔,然后再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

62a1af37590ea_html_ee060ba5f8daf344.jpg

5 全液压潜孔钻机钻孔及埋管图

2)全、强风化层灌浆

试验区属深厚全、强风化层地质,全强风化层灌浆主要采用的是充填灌浆方式改善坝基渗透指标。全、强风化层在工艺调整后的灌浆试验成果如下。

A)施工顺序

灌浆优化顺序如下:

优化后充填灌浆施工顺序:预埋花管→待凝24h→灌前注水试验(先导孔)→全强风化层段第一次充填灌浆→待凝6-8h→钻孔→终孔验收→弱、微风化层与基岩灌浆→起塞→全强风化层段第2次充填灌浆→封孔。

B)灌浆压力

全、强风化层采用限量灌浆法,对压力不做具体要求。

C)浆液配比试验

在满足升压灌浆的条件下,采用3:1、2:1、1:1、0.8:1、0.5:1 五个比级进行灌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多数试验孔吸浆量大且难以升压,为了达到较好的充填灌浆效果,在先导孔施工结束后,其余孔的全强风化层灌浆段采用1:1、0.5:1两个比级进行灌注。

D)灌浆成果分析

全、强风化层主要采用充填灌浆的方式施工,该层次累计钻孔132m,累计注灰量为34157.6kg,平均单耗为258.77kg/m,为判定充填灌浆是否对该地层的渗透指标有所改善,通过灌前与灌后注水试验成果进行对比,取得的试验成果详见下表1:全、强风化层灌前与灌后注水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1 全、强风化层灌前与灌后注水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单元

钻孔类型

孔号

试验段长(m)

单位时间注入量(L/min)

渗透系数(cm/s)

18/19

灌注施工前孔位

269-I

4

0.865

9.09×10-5cm/s

281-X

4

0.966

8.95×10-5cm/s

285-I

4

0.654

6.01×10-5cm/s

289-I

4

0.753

6.82×10-5cm/s

293-I

4

0.583

5.18×10-5cm/s

平均值





7.21×10-5cm/s

18/19

灌注施工后检查孔

18-J-1

4

0.018

1.78×10-6cm/s

18-J-2

4

0.02

1.98×10-6cm/s

19-J-1

4

0.018

1.78×10-6cm/s

19-J-2

4

0.013

1.29×10-6cm/s

平均值





1.71×10-6cm/s

通过表1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本试验区采用两次充填灌浆,通过灌前与灌后试段渗透系数进行对比,其灌后渗透系数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值较灌前减少了60余倍,远远优于设计所要求的“渗透系数小于 1×10-5cm/s,平均值小于 5×10-5cm/s”的合格指标要求。

3)弱风化、基岩段灌浆

弱风化、基岩段灌浆在充填灌浆结束后待凝6-8h开始钻孔,这个时间段充填灌浆灌入裂隙的水泥浆液已初凝和无流动性,不具有被钻孔液冲洗出孔外的风险。通过弱风化、基岩段钻孔时间段内预埋管水泥强度的进一步提升,全、强风化层坍塌特性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基岩段灌浆的卡塞封闭性能。

A)施工顺序

除先导孔外,其余灌浆孔参照上述全、强风化层灌浆A条款施工顺序进行施工。

B)灌浆压力

弱微风化岩石段灌浆压力采用设计给定的表2压力参考表执行。

2 基础帷幕灌浆压力表值

段次


孔深 (m)


Ⅰ序孔(压力 MPa)

Ⅱ序孔(压力 MPa)

Ⅲ序孔(压力 MPa)

第一段

partie I

0~4

0.15~0.25

0.2~0.3

第二段


4~12

0.25~0.35

0.3~0.4

第三段


12~终孔

12~dernier trou

0.35~0.45

0.4~0.5

注:可根据灌浆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灌浆压力,应按基础地质条件尽量采用较高压力。

C)浆液配比试验

采用3:1、2:1、1:1、0.8:1、0.5:1 五个比级进行灌注,该比级浆液能够满足基岩灌浆要求,采用3:1作为开灌水灰比,吸浆量大的情况下浓浆结束,对基岩细小裂隙进行有效充填情况下,同时也能对扩张裂隙进行有效充填。

D)灌浆成果分析

经试验论证,对全强风化层有效处理,卡塞封闭性能良好,未发生地表冒浆现象,弱、微风化段灌浆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灌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弱、微风化段段灌浆试验成果、检查验收成果对比分析见下表2弱、微风化段帷幕灌浆成果对比分析、表3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3 弱、微风化段帷幕灌浆成果对比分析

试验区所在单元

孔序

孔数(孔)

灌前平均透水率(Lu)

钻孔工程量(m)

总注灰量

(kg)

单耗

(kg/m)

18/19单元

I

8

38.06

75

5912.7

78.84

II

8

20.26

64

3182.4

49.73

III

16

11.33

128

2229.9

17.42

总计


32

20.98

267

11325

42.41

通过表3可以看出,弱、微风化段灌浆各次序孔灌前透水率、单位耗灰递减明显,符合帷幕分序灌浆耗灰量变化规律。

4 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工程部位

孔号

段次

段长(m)

压力(Mpa)

透水率(Lu)

设计标准

地质特征

B0+574.25

~

B0+622.25

18-J-1

2

8

0.3

4.75

≦5Lu

弱、微风化

18-J-2

2

8

0.29

3.19

≦5Lu

弱、微风化

19-J-1

2

8

0.3

3.38

≦5Lu

弱、微风化

19-J-2

2

8

0.29

2.16

≦5Lu

弱、微风化

合计



32


3.37



注:第1段为全、强风化层,采用注水试验,验收检查成果对比见表1。

通过试验区弱、微风化层灌浆段压水试验检查,透水率指标均小于设计要求,说明试验结果达到设计要求的帷幕防渗要求。

4)灌浆压力

试验区灌浆压力采用设计给定的表2压力参考表执行。除采用充填灌浆方式的全、强风化层采用限量灌浆法对压力不做具体要求外,经过灌浆试验结果论证,在参考设计灌浆压力条件下,弱、微风化层的灌浆压力满足现场施工技术要求。

5 结论

1) 采用潜孔钻预埋护壁导管,利用层厚2m左右的原始腐殖土覆盖层形成的盖重,用于提升灌浆压力和控制地表冒浆以确保灌浆质量。灌浆工作结束后在填坝前全部挖除,直到设计灌浆顶高程。该方法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精简了工序,有效的解决了接触段灌浆质量问题,节约了大量盖重混凝土,节约了施工成本。

2)在全、强风化岩层地质条件下,采用护壁花管充填灌浆工艺,能极大改善钻孔、灌浆环境,规避埋钻、埋塞事故风险,对施工质量、进度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3)在全、强风化层埋深较浅的部位,为提高预埋管的可靠性和辅助提升灌浆压力,结合浆液扩散范围(半径)考虑,建议将预埋管伸入灌浆顶部高程以下0.5m-1.0m位置,通过增加地表与灌浆段高程差用以提升渗径长度,防止地表冒浆,使浆液有效注入到灌浆高程线以下部位,进一步提升风化层的灌浆质量。

6 结语

西非某供水大坝工程帷幕灌浆试验过程中,由于灌浆区域地质条件复杂,现场通过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采用原始腐殖土覆盖代替混凝土盖重(灌浆结束挖除覆盖)、潜孔钻预埋护壁导(花)管、全强风化层段采用充填灌浆等工艺,有效的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帷幕灌浆钻灌困难、接触段灌浆难以满足质量标准等施工问题,节约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为后期帷幕灌浆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工艺技术保证。


冉蓉(1977-),男,陕西渭南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