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赋能新活力 科技创新逐梦新征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3

党建引领赋能新活力 科技创新逐梦新征程

向蓉

重庆城投基础设施建设公司,重庆渝中 400015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国企抓好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要依托党建,将党的创新理念运用到科技创新工作中,以科技赋能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笔者所在企业,围绕党组织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党建引领;科技创新


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企转型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如何找准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何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来提质生效;如何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来提高工程品质;如何在市场化转型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创新,都离不开党建引领。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国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将党建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相融相促[1]。只有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步伐,才能为国企转型改革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一)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度不够紧。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与党建工作时,存在着各忙各的、各管各的,没有有效地将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有效融合,统筹推进,导致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工作有差距。

(二)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缺乏。目前无市级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无相关专业的科技人才支撑。

(三)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研课题立项应更加突出实际应用和成果转化考核,课题方向应围绕项目实际需求突出重点难点开展立项研究。目前科技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报奖方面,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才是对公司创造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化建设管理不到位。智慧管理系统是建筑工业未来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平台,作为国企,应从顶层设计,尽早谋划加快布局,为行业智能化升级做好充分准备。

二、党建对国企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引领科技创新工作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创新工作的领导,是国有企业实现科技强企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属国企,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坚持党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问题,提升科技创新创新对企业市场化转型改革展战略的整体支撑效能,推动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加强党的建设,有利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水平。习近平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国企面临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聚焦国企转型改革发展目标,更需要科技支撑,将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要有创新的意识,才能将创新理念思维贯彻落实到公司发展的各环节。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创新做文章,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聚焦主责主业,以融入式党建推动国企创新链,解决实用性和有效性两大关键问题,将科技创新手段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提升创新发展动能,引导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创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国企在建设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实施新举措、取得新业绩。

(三)加强党的建设,聚力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推进人才强企,不仅仅是单一吸引高学历、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更要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政治含金量,增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政治认同感。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是科技创新人员的思想创新,如何塑造和引领科技创新人员的精神,是党组织的价值所在,也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何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将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广泛吸纳进党员队伍中来,提升科技创新人员的精气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和方向指引,提高团队的战斗力,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方向引领、精神塑造和服务保障的合力,构成了党建工作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点亮科技创新智慧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

三、党建引领下国企科技创新创新发展方向与成效

笔者所在企业,科技创新将围绕智慧基建板块发展战略,以党建为引领,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方向转型,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提升公司的智慧化管理能力。

(一)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下,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工程项目科技创新水平,本着科技创新为工程服务、解决工程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原则,积极与知名高校及科技创新机构合作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围绕工程隧道、桥梁、道路、边坡等工程建设难点领域,立项《山地城镇边坡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0项科研课题,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隧道支护、环境监测、边坡稳定等方向,在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到了提升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投资等作用,为重庆市政基础设施如:大学城复线隧道、陶家隧道、黄桷坪长江大桥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达到科技创新为工程服务、工程促理论落地的目的。2021年,水土嘉陵江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及土主中梁山隧道(简称“三桥一隧”),提前3个月集中建成完工,串联了土主、井口、礼嘉、蔡家、水土等组团,进一步打通重庆主城向西通道,实现西部(重庆)科学城至两江新区快速通达。礼嘉嘉陵江大桥所在的重庆市快速路二横线项目不仅是全球首座5桥同时、异步转体桥工程,也是国内外首例同联多T构转体桥工程,重量还是3座以上大跨度集群式转体中吨位最重的,刷新了3项世界纪录。

  1. 加强平台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国企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党建引领、服务于科技工作,以智能化大数据引领提升智慧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持续完善人员实名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扬尘噪音监测系统等智慧工地系统建设;加大项目建设设计、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设计方面,建立以BIM、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为依托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平台;施工方面,建立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中心的施工现场大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构建了集“地理信息系统+建筑模型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于一体的BIM应用平台,全面实现了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安全、质量、投资等智能化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基于笔者所在企业在BIM技术上的创新和实践,市政建设项目在管理提升、管理流程等方面逐步精细化、标准化。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工程在2020全球工程建设业卓越BIM大赛中获得“基础设施设计类别大型项目组最佳实践奖第一名”。未来,企业在市场化转型中要以新取胜,将加快市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 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新创新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不断拓宽人才发展路径,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笔者所在企业,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推出了项目管理专技人才职级对应管理办法,畅通专业管理人员的晋升通道;专门开辟人才建设绿色通道,鼓励员工报考各类职称、专业学历深造,对获得新职称和新学历的员工给予加薪晋级,畅通人才培养通道。同时,申报博士后工作站,为国企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高学历人才,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人才队伍走向专业化专家化。目前,该企业拥有重庆英才1人,博士2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研究生25人,专业技术人才122人。依托专业优势,引导人才向专家化发展,11人在市工程建设相关协会兼任专家,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

(四)加强成果孵化,荣获多项科技荣誉。

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项目落地见效、开花结果,国企各支部积极推进与在建项目参建各方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建共建,以党建联动的方式,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笔者所在企业,员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成效显著。建成的众多桥隧项目,分别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企业在国际BIM基础设施项目大赛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4项重庆市技术奖,如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了国家级行业协会奖8项,市级行业协会奖14项,申报专利7项,授权专利3项。这些科技荣誉的获得是党建引领后的成果,有的填补了该领域技术空白,有的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语:加强新时期国企党的建设工作,不仅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还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创新发展水平。未来,国企要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强化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创效意识,推动企业智慧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促科技赋能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党建引领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J].共产党员,2021(19):33.


作者简介:

向蓉(1972.08-),女,汉族,重庆彭水人,研究生,高级政工师、一级劳动关系协调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党建管理、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