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与布局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与布局展望

李栋,马洁

滨州黄河河务局滨城黄河河务局,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民治黄七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最大的威胁。防洪工程设施关系到安全度汛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洪工程设施水毁项目的修复对保证水工程安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步入新发展阶段,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防洪保安提出更高要求,流域下垫面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对流域防洪提出新挑战。为统筹解决防洪新老问题、系统提升流域防洪能力,亟须修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优化防洪总体布局,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为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筑牢防洪安全屏障。

关键词:黄河;防洪;体系建设;布局展望

引言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一,即以流域为单元构建主要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

1防洪工程设施水毁项目治理

每年汛期的洪涝灾害都会造成部分防洪工程设施损坏、损毁,为了安全度汛,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减灾作用,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水利部要求:(1)防洪工程设施水毁项目具备施工条件的,要求尽最大努力保障在主汛期前完成修复任务,对汛前确实难以完成的或施工期有汛情发生的,要统筹落实水毁修复工作安全度汛责任人,逐个项目落实安全度汛措施和汛期施工措施。(2)要全面建立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项目台账,对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立专门台账,并对各地规模以上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地扎实做好水毁修复工作或定安全度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2新发展阶段黄河防洪面临的新挑战

2.1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河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

(1)水沙情势变化影响。下垫面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耗用水量大幅增加,进入黄河的水沙量逐步减少。但从长远来看,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表明黄河仍是一条高含沙河流,小浪底水库拦沙期后下游河道仍将呈淤积状态,在无足够外来水源的情况下,河床仍有可能继续淤积抬高,导致主槽淤积萎缩,过流能力下降。为此,控制洪水和处理泥沙仍然需要采取综合措施。(2)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内大量水利水保工程、橡胶坝工程以及伊洛河、沁河等历史自然滞洪区沿河堤防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流域坡面产汇流与河道水流演进规律。水库一段时期的清水下泄,使得河床发生较为明显的冲刷,河道过流能力和槽蓄能力提高,有利于降低洪水位;同时,河道调整加剧,导致滩岸崩塌,可能危及堤防安全和岸线稳定。

2.2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人口高度聚集,人口数量和社会财富显著增加,使得洪灾风险加大、防洪成本增高,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要求不断提高;河道原有的滞蓄功能消失,加大了进入下游的洪水。另一方面,社会对洪灾损失的接受程度下降,对水利工程作用的期望超过设计标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由于其拦沙期防洪库容大、防洪能力强,因此洪水期间一直按“保滩”运用,超出了水库原有的设计防洪功能,增加了水库的淤积风险,也使得滩区原有的滞洪沉沙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伊洛河夹滩等洪泛区的产业发展侵占了行洪通道,地方上对于分洪的作用认识不够,破堤行洪意愿降低。

2.3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极端、突发水事件风险加大,进一步加剧了流域洪水威胁的严重性,迫切需要增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复杂条件下的防洪减灾能力,防范极端气候条件下局部区域甚至全流域可能发生的超标准洪水,最大限度降低洪水风险对流域经济社会的影响。

3黄河防洪战略布局展望

3.1主要目标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结合黄河防洪治理总体格局、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现状及需求,黄河防洪工程布局完善的目标为: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重要河段、重点区域防洪全面达标,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得到综合提升治理,全面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全面强化薄弱环节建设,水沙调控能力得到提升,洪水泥沙得到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应对洪水灾害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确保大堤不决口、河床不抬高。

3.2总体布局及思路

构建“一轴两核”的水灾害综合防治格局,实现水沙协调、安全稳固、洪水无虞。“一轴”即坚持“增水、减沙,调控水沙”的思路和途径,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轴线。“两核”即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泥沙,完善防洪减淤工程总体布局,辅以防洪减灾系统等非工程措施,构建综合性的防灾减灾体系。协调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关系,以调控水沙为核心,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泥沙两大策略以及滩区治理思路,完善以黄河下游为重点,兼顾黄河上中游河段、主要支流、城市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的洪水防御总体布局。继续完善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增强上中下游水沙联合调控能力,确保河床不抬高。优化水库运用方式和拦沙能力,充分发挥水沙调控整体合力,长期维持河道中水河槽行洪输沙功能。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畅通河流洪水通道。开展河道整治、现代化堤防建设,补齐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防洪工程短板,消除防洪薄弱环节。协调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推进滞洪区建设,提高洪水有效蓄滞能力。积极推进东平湖综合治理,完善安全建设措施,提升东平湖有效分滞洪能力。研究优化北金堤滞洪区运用方案。完善应急分凌区工程设施,加强运用管理。开展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在发挥滩区滞洪沉沙功能的基础上,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破解防洪保安和居民防洪安全的矛盾,实现滩区及两岸高质量发展。

3.3主要工作措施

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围绕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健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格局,强化洪灾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河道畅通、安全稳固、保障有力的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确保大堤不决口、河床不抬高,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结束语

在新时期,防洪工程体系完善还要高度融合生态文明理念,结合防洪保安、生态建设等研究系统治理方案,要尽可能保留行洪通道,采取生态护坡、护岸等工程结构形式,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和合理有序利用河道岸线资源。同时,要重视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共同建设洪水防御体系,将现代先进技术应用于暴雨洪水监测预报、洪水调度、防洪决策、防洪工程管理等工作中。另外,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优化水库群调度,深化“蓄清调浑”运用,正确处理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协调滩区、滞洪区、洪泛区防洪与发展问题,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和防洪风险分布,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加大公众科普力度,引导媒体舆论导向,增强全社会的防洪意识。

参考文献

[1]姚乐人.防洪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2]李松.柳林河治理工程局部堤段滑坡水毁修复技术[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3):102-103+113.

[3]马建华.2020年长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实践及思考[J].人民长江,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