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推行物业化管理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3

水利工程推行 物业化管理浅析


季俊杰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摘要:水利工程引入物业化服务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工程管护。强化了政府部门监督、水管单位管理职能,水管单位与物业化服务企业之间事项清晰、职责明确,大大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物业化管理 推行物业化


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以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和水利工程管理继续走前列为目标,浙江省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产权化、物业化和数字化”改革,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管护体系。

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2012]58号《关于浙江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浙江省水利厅颁布浙水运管[2020]12号《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三化”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精神,通过“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系统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有序运行和效能的发挥。

1 物业化管理的优势

1.1 整合项目类别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工程日常运行维护涉及泵站、水闸、堤防、海塘、水库等多类型的项目,运维人员涵盖了高配电工、闸门运行工、测量工及河道修防工等多工种,其中不乏特殊工种。在同一个工程中不论是只有单一类型项目或包含多类型的项目,都需要不同类型的岗位技能人才,特别是包含多类型项目的工程对不同技能人才需求更高,而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大多为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运维人员几乎空缺。采取对单一类型项目或按工程将所有项目整合后通过市场化竞争择优选取有实力的专业公司来实施物业化服务是解决人员和技术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优势明显。一是有效支撑管理单位专业化人员不足,优化岗位技能需求,突出专业化能力;二是有利于管理人员更加侧重于日常监督管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突出管理模式升级;三是同工程的项目整合后,减少了各项目之间的交叉影响,突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1.2 改变管理方式,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水利工程实行物业化管理的模式,通过购买服务将工程交由专业公司来运行维护,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基层管理机构在巡查、运行和维护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多,但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同时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必然会存在市场竞争,为了提高企业市场占有份额,这些企业也势必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支撑能力和优质服务水平。并且,管理单位人员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技术性的工作上,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良性运作,可以提升整体的运行管理水平。

1.3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保障物业化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管理单位应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运行管理规程,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全面梳理管理事项及服务事项,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物业化服务企业则根据管理单位指令,制定详实的维修养护计划,具此开展控制运行、维修养护、巡视检查等各项工作。管理单位实施严格的日检查、月考核、年评定措施,与物业服务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相衔接,与合同款支付及后续准入挂钩,对于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按规定惩戒,营造诚实守信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2 物业化管理的实施

浙东引水萧山枢纽是浙东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中的关键性工程,是浙东引水系统工程的龙头工程,具有引水、排涝双重功能,工程有水闸、泵站、河道堤防等专业项目。为保障工程安全高效运行,作为管理单位的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以集约化、专业化、物业化管理为原则,实行管养分离,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委托专业服务单位承担工程运行、维修养护、日常巡查、后勤物业服务等工作。

2.1 物业化管理企业的准入与选择

为了顺利推进物业化管理工作,管理单位兼顾萧山枢纽工程运行管理实际需要、水利工程人员配备定额、各类工程运行管理规程及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的有关要求,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采用分散采购公开招标等方式,在企业资质、人员配备、持证上岗、设施设备等投入上明确企业准入条件,最终确定相应的专业服务单位。

2.2 物业化管理的各方分工

引入物业化管理,目的就是要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实现管理和运维的剥离,做到水管单位与物业化服务企业事权清晰、责任明确,各司其职。

依据浙江省水闸、泵站、堤防等运行管理规程、行业标准、设计要求,管理单位建立了一整套内部规章制度,同时,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运行操作规程。打造数字水利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应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巡查、安全监测、运行操作、维修养护、控制运行、应急管理等,按照规程规范设置标准化、数字化约束控制,借此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建立自动提醒督促机制,实现办事流程自动存档留痕、流程不完成、工程不运行。物业化服务单位按管理单位的有关要求和合同约定事项,配备项目负责人、运行、维护、巡查和后勤保障等相关人员,严格执行管理单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利用数字化管理应用建立健全各类台账,承担运行、维修养护、防汛应急抢险、综合保障等工作,实现全过程流痕。

2.3 制定考核标准

为有效推进物业化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明确各方责任,确保工程规范、高效、安全运行,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单位成立了检查考核小组,制定了严格的日常、月度和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考核与合同支付、合同解约和来年采购相挂钩。强化过程监督和管理,保证考核质量,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定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逐级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实行诚信企业续聘制度,对年度考评为优秀的,在次年公开招标中则予以优先考虑。而在考核中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则依据考核约定,扣除相关的合同款,直至解除合同。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取消其投标资格。

3 物业化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水利工程中还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日常管护经费定额标准不高,特别是过了质保期但尚未符合大修标准的中年工程,维护经费更为紧张。且物业化服务投入见效慢,日常效果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提高,有时候难以被量化,费效比较低。

(2)缺乏统一标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引入期、提升期、转型期三大阶段。而当前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尚处于从引入期进入提升期阶段,水利工程由于管护经费、责任主体等原因导致管理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物业化管理标准,不利于企业专业队伍培养和能力建设。因建立不同等级的水利工程应由不同能力的物业企业提供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应建立分级申报评审制,高等级的水利工程应由高能力的企业提供服务,方可保障重要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3)市场准入门槛低。目前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对准入企业资质要求低,企业良莠不齐,招投标市场运作不够规范,市场竞争激烈,有些项目投标人以底价投标,中标后人证不能合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加上企业的人工、维护等运作成本的增加,正真投入服务的资金不足,难以形成物业管理良性循。

(4)服务周期短。当前,浙江省本级的水利工程物业服务期一般为一年,服务时间短导致物业服务单位目光短视,缺乏持续投入及长远服务规划。且管理单位刚完成服务单位的标准化培训,可能因为更换了服务主体而又要开展新一轮培训,对规范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资金来源是财政资金的,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周期,对合同期内服务标准满足管理要求的单位,可续签服务合同,3年为一个周期较为合理。

4 物业化管理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多形式的物业化模式

水利工程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源参与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物业化管理应该根据水利工程的类型、运行维护的技术标准、人员配置等要求,符合工程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比如新建的条件相关较好的优质试点水利工程,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优秀承包商来开展物业化管理服务。而其他一些已经包含管养人员的水利工程,一方面可以通过管养剥离,分流原有养护人员改组成立专业的物业化公司,实行合同管理,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参与到其他水利工程的物业化市场竞争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承包商协商将原有养护人员进行改制后成为该企业的员工,专门负责本工程的物业化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水管单位的技术力量,促进水利工程管理队伍和谐发展,有效推进水利工程从重建轻管向重建强管转变,实行水利工程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确保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

4.2 建立标准,不断提升物业化管理人员水平

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同等级的服务企业须具备不同的人员资质要求。同时,行业内部要大力开展水利工程的管理培训,依托省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协会出台相关的行业管理规章,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协会牵头组织的各类技术岗位培训和考核,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原有管理单位分流人员的改制兼并,逐步吸收进入本企业为己服务,进一步充实内部人员队伍结构,提高工程的物业化管理水平。

4.3 优胜劣汰,加强物业化管理考核

对物业化管理企业的工作进行考评,是提升物业化管理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手段。水管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明确管护目标、管护事项、管护标准等内容,制定和完善对物业化管理企业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明确维修养护检查的内容、频次、方式、工作流程等,规范日常检查、管理等行为,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同时有条件的水利工程可结合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强化过程监管,诸如把人员考勤、巡查维护等服务事项及管理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统一实现到数字化平台中,也可作为日常、月度和年度考评重要依据,达到工作可追溯,物业化服务企业的考核结果与合同款支付和招投标工作全程挂钩。

4.4调动多方力量,激发市场动力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水利协会的资源,调动物业化企业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组织的行业带动作用,加强行业研究、大数据收集、标准制定及优化。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及约束,促进物业化服务管理有序、健康推进。加强与其他行业间的沟通交流,推动物业化管理走向成熟。

建立物业化服务企业数字化管理架构,实时汇集全省物业化服务情况,包括运行、维修养护、质量、安全等信息,并通过BIM+GIS技术可视化实时展示,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单位可以远程了解工程运行、维护情况,最终形成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5 结语

水利工程推行物业化管理对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响应“三化”改革方案要求,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让物业化管理参与到工程全过程管理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持续改进,积累经验,定能促进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的快速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琳,孙华林.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物业化管理模式探讨.《工程管理》,2017.9.

[2]高繁强 潘美筠.水闸工程推行物业化和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基层建设2019(19)

[3]杨向东.水闸工程物业化专业化管理方法的应用探析[J].科技风,2015(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