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国土综合整治中土地整治的转型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探讨国土综合整治中土地整治的转型发展

罗亚飞

身份证号 : 2323321979072003** 黑龙江 绥化 152200

摘要: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多山地、少平原,因此土地整治难度较大,从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为有效促进土地整治向综合国土整治的转型发展,下文首先分析了从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次探讨了土地整治应该怎样完成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

前言:在我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巨大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外需向内需转化期的“四期叠加”阶段,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形势下,土地整治亟需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土地整治出现的突出问题,分析土地整治本质和功能的根本认知,进而开展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1、当前国内土地整治转型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以往土地整治经验的束缚,很多地方的土地整治局限在增加耕地规模,控制建筑用地,适当开发其他未利用土地的层面,把“数量”作为各种土地资源整治的核心衡量指标,在整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刀切”,过于重视各种类型土地的基本数量,缺少对不同地区农牧业生产需要的考虑,也就是没有充分把维护以土地为生的群众的利益放在土地整治的首要位置,在整治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开放、绿色、协调、创新等新兴发展理念,土地整治理念缺乏应有的创新。很多地方的土地整治决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优化土地资源和维护农民利益,而是响应国家土地整治号召,认为土地整治必须增加耕地数量,甚至无限制的增加耕地的保有量,导致了其他类型的土地数量失去的平衡,而没有深入的理解土地的核心目标:核心要素、整体定位的整治路径。在土地整治中,基本上是围绕农耕用地、建筑用地展开,对公路用地、城乡发展规划用地、林业用地等相关的用地则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整治中。在土地整治效果评价上,很大程度上是用“数量”说话,没有充分考虑土地整治后对农民生产生活、周边生态环境、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从大环境的角度认识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整治的定位。很多地方的土地整治都是沿用相同的方案,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在整治中,也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地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国土综合整治中土地整治的转型发展

2.1开展分类整治

在新时期,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应该根据具体的土地以及生态问题,运用专业的治理技术,开展分类整治。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地区的整治、农村地区的整治、生态功能区的整治以及海岛海岸带的整治等,下文我们就各项整治内容逐一进行说明。首先是城市化地区的整治,城市化地区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城市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的协调,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人居环境的质量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城市工厂以及车辆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城市化地区的整治重点是建筑用地的二次开发以及居民居住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筑用地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将一些利用效率较低的建筑用地进行拆除或是修复,使之被再次使用,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例如将一些废弃的工厂等进行开发改造,提升城市化用地的用地效率以及用地质量。居民居住环境的整治主要是指对空气、用水以及土地的综合治理,通过在城区中建设湿地、公园等,改善城市环境,也可以在城区建设生态景观廊道,修复城市环境,对城区中出现的地面沉降、道路损坏、地面裂缝等问题进行及时的治理,并做好预防措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对农村地区的整治,农村地区的整治重点是耕地、建筑、道路、水利设施、以及居住建筑等。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加强高质量的农田建设,提升农田种植技术,修复农村污染土壤,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证农村耕地的数量,提升农村耕地的质量,改善农村民众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生活生产以及生活质量。

另外还有对生态区域以及海岛海岸等的整治,对于重点生态区域的整治需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分类治理,通过恢复森林、湿地、植被,涵养生态区水源,通过还林还草加固土壤,减少土壤流水,种植耐风耐旱作物,减少土壤荒漠化,在矿产资源开发区实施绿色开发建设,做好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做好开采地的修复与二次利用,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海岛海岸的整治,则是以修复海域生态环境为重点,保护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提升海岸防灾抗灾的能力。

2.2土地整治促进景观建设,提高环境质量。

土地整治是以生态景观服务及休闲游憩功能为导向,优化配置“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要素,维系提升景观特征、生物多样性和人居环境,保护和恢复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遗迹。在农用地整治中注重农田景观的塑造,发挥农地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功能,促进农村生态景观服务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在建设用地整治中优化“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布局,在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和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与乡土景观的前提下,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补充和预留生态用地,为生态景观建设预留发展空间,提高人居环境景观和谐格局。

2.3加强土地整治示范区、示范县和生态良田示范省建设

继续实施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煤炭基地、土地复垦、7918沿线土地复垦、南水北调沿线土地复垦、城乡统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战略后备区集中补充耕地、城乡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等11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示范县和生态良田示范县建设,继续引领土地整治方向。

2.4土地整治和地质环境整治统筹结合,遵循规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农田整理中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在前期规划阶段,土地整理要进行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例如:土地整理与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设计阶段,制定优越的地质环境条件方案,此阶段主要是根据项目区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地质剖面等进行方案制定,最终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环境友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将地质调查成果用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整治中。荒草地开发整治是缓解用地紧张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整治对本身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对土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实现土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律能够得到尊重。

2.5统筹规划,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应

加强规划指导,树立综合规划设计理念,统筹农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产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结合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业态、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求,主动发挥土地综合整理平台作用,开展项目区总体功能区划布局、总平面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特色项目设计,明确建设蓝图,发挥“土地整理+”的综合效应。最后,要严格执行村庄规划,严格控制村外建房和审批前建房的行为,严格审批农民按村庄规划建房,引导农民到新城镇、新社区建房,探索建立保障房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国土整治的重要性,科学规划和设计能够使国土整治效果事半功倍,而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缺少规划机制的国土整治则会带来层出不穷的问题。对此,必须及时总结国土整治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国土整治措施,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作者信息:罗亚飞,黑龙江省绥棱县自然资源局土地收购储备中心

参考文献:

  1. 胡存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选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3):4-7.

  2. 贾文涛.从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J].中国土地.2019(05).

  3. 邓玲,郝庆.中国开展国土综合整治的建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2(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