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林莉 周峰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10030

摘要: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自由活动、来往交际的重要依托,能够为公共事务处理、公共活动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能为地域文化的传递提供纽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其开展优化设计有助于丰富空间内涵、推进战略实施。文章聚焦于此,引入某地村落公共空间建设实况,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经验要点,提出了融入乡土材料、发挥地域优势、完善空间功能等系列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落;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在经济平稳有序增长、产业格局升级重构的背景之下,我国城乡建设迎来发展新契机,先进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城乡面貌换发新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也愈发深入人心。但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也为城乡距离扩张埋下了伏笔,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此出现了破损民居、街巷无人修复的问题,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也久未更新,利用率不高且交互性极弱,给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带来极大阻力,有必要进行优化和变革。

1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实施,很多地方政府积极履行职能,为区域村落建设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给村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从公共空间设计实践来看, 很多村落仍旧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其阻力和不足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公共空间形态单一且利用率较低,休闲娱乐场所较为匮乏,已有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甚至出现了坍塌、破损等现象,部分村落开放的商业性公共空间中,也只有一项或两项功能,很难满足实际游览需求;其二是公共建筑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很多村落为完善商业性能,新建了众多功能性建筑,缓和了基建落后问题,但在风格处理上相对粗糙,与当地古村落面貌形成了较大冲突;其三是公共空间中缺乏地域文化的传承,未能在设计中挖掘和融入深层次文化要素,空间整体文化涵养较为淡薄,难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2.1融入乡土材料元素,彰显村落地域特色

乡土元素是地域风情、地域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蜿蜒曲折的道路、内涵丰富的门窗图案、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构成了完整的乡村景观,赋予了村落公共空间更加耐人寻味的深意。公共空间设计时要给予充分关注,从分类角度出发梳理和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素材。案例村落中民居大多依山而建,采用最为原始的土木结构,当地赋存量极大的黄黏土为房屋搭建提供了材料来源,很多房屋屋顶采用拱形平顶设计,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当地气候干旱、年平均温度较高,住所中多配备几何木纹格门窗,部分门板上还绘制了对称图腾、花纹,室外多配备有棚架,可以为农产品的晾晒提供场所。公共空间设计时要灵活组合应用这些建筑、棚架、门窗元素,搭配具有乡土风情的生产、生活工具,充分彰显村落地域特色(见表1)。

1 案例村落可用设计元素罗列

元素类型

图片示例

建筑元素

629f0428ebe8e_html_d6cd26ccad051027.png

门窗元素

629f0428ebe8e_html_cbb014ad262a114c.png

棚架元素

629f0428ebe8e_html_a229fd1203f6a61a.png

生产元素

629f0428ebe8e_html_3ca41245baf8e6b8.png

2.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打造多种形态空间

在村落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可用的空间形态是十分多样的,从肌理空间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地形地势处于基础层级地位,田间、广场空地等均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第二层为道路、水系空间;第三层为村落内部街巷、建筑等。从平面空间角度看,则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类,点状空间可达性较好,功能类别非常多样,学堂、寺庙、市集乃至古树、古井等均可以作为特色点呈现,线性空间则多以道路、水系等为主,可以为不同点、面的连接创造条件[1]。面域空间涉及范围最广,通常没有详细、明确的边界,可以满足村民会议、游客集散等多种需求。设计实践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村落当地实际情况,比如案例工程中区域水资源紧缺,村民大多沿水而居,住所建筑通常分布于水渠两侧,因此可以引入亲水植物、建设亲水平台,营造出集观赏、实用为一体的亲水空间。

629f0428ebe8e_html_43b0ad7413b51a7.png

1 亲水空间设计效果

2.3丰富公共空间功能,满足多元主体需求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实施,村落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业发展也更加兴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公共空间功能的完善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村落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要积极突破局限思维,从村民、游客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空间功能配置。比如乡村入口广场设计时,要满足游客集散往来需求,可以设置停车场、接待中心等场所;村落内部建筑景观较为聚集,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则可以划分古村自然区,供游客往来参观,体会古村落的神秘感和历史韵味;村外农田分布紧凑、瓜果等农作物生长茂盛,则可以划分自然采摘区、种植体验区等,为游客提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契机;还有部分村落中遗留有大量的古寺庙、古井遗址等,可以划分文化体验区,内部陈设信息标识,为村落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文化底蕴和色彩。

2.4树立统筹协调思维,推动自然艺术融合

村落公共空间设计时务必要树立统筹化和全局化思维,明确各种形态、功能空间之间以及各类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和脱离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不同节点的建造目的、风格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要积极梳理各目标关系,最大限度实现自然性、实用性、文化性三者之间的统一。以游客接待中心设计为例,外观立面上可以融入当地建筑风格特征,提升地域识别度,内部可以划分出制作工坊、景观长廊、纪念品售卖等空间,长廊中有机融入窗格、乡土元素,游客可以在此等候、游览,也可以购物休闲,体会当地风土人情。种植区设计时,则要兼顾村民生产劳作需求和游客观景需求,可以设置独特的农业观景台,在不干扰生产的基础上提升协调度(见图2)[2]

629f0428ebe8e_html_312983e0dc5b962d.png

2 村落观景台立面图

2.5传承村落历史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民族村落聚居地通常拥有着极为独特和悠久的文化沿革历史,建筑、门窗等公共空间设计时,经常会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以此传递劳动人民美好愿景、记录生活劳作场景,这些元素中凝练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为文化传承和宣扬提供助力。公共空间设计时要注意有机融合,灵活运用简化、重构等方式渗透文化理念,比如案例村落中,门窗等处经常绘制有南瓜、蝙蝠等图样,包含着红红火火、富(蝠)贵吉祥的意蕴,民宿、接待中心等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将这些要素融合到墙壁、地毯乃至床品等的设计当中去,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兴建文化纪念馆、乡村博物馆等设施,为游客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村落特色文化的表现力度。

结论: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特征,能够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助力,村落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其核心脉络,积极融入乡土材料元素,打造多种形态空间,同时从游客、村民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丰富空间功能、提升实用设计与自然、文化设计的协调性,为优良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宣扬提供助力,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浩东,郑欣.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空间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11):137-138.

[2]刘旺,付予,陈罗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空间设计[J].湖南包装,2021,36(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