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术的多元化风格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探究美术的多元化风格表现

张微

张家港市杨舍实验学校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学,能创设更多的多元文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使学生们能更加广泛认识美术,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多元文化的渗透能将美术最大的功能和价值发挥出来,使其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当今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美术多元文化的挖掘,小学美术的课堂更加形象和生动,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美术;多元化风格;表现;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时,教师不可再似以往那般仅围绕于美术教材之中的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也并非仅单一指引学生画简笔画,而是需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人文以及美术素养,强化培养其创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应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和人文素养作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这样才更利于达成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开展的目标,凸显出教学工作的开展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在教学管理中如果仅开展文化课程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不好的影响。科学设置美术课程,让学生在参与文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缓解学习疲劳,并在参与美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快乐,丰富其校园生活,使学生逐渐热爱学校、热爱美术、热爱学习。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的教育,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何为美何为丑。在美术教育的背后,还涵盖着非常厚重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比如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时,学生除了能够赏析美术作品外在的形式美,还能通过深入的鉴赏探究,领悟到作品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以及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对美进行感受、体验,不断受到审美的教育,提升其道德素养。

(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前,社会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局限为文化知识的积累,需要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具有社会价值。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对美术产生兴趣,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应试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主导思想,在大部分教师与家长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固结,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提升成绩为核心目标。小学美术一直以来都是不参与任何考核项目的艺术课程,导致部分教师与家长对美术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疏于对学生美术爱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大部分美术教师对当前的美术教学形式正在不断地改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教学形式的优化工作落实情况并不乐观,且受部分学生家长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只能在美术课堂中来实现对美术知识的汲取与练习,造成在美术课堂节奏过于紧凑。这不仅增加了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这亦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效无法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探究美术的多元化风格表现

(一)深入挖掘教材,发掘教材多元因素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设有水墨课程。水墨画、山水画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不断完善和发展。教材中出现过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朱耷的《鸟》、林风眠的《猫头鹰》、王翚的《园林》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引导学生追求和热爱美。四年级上册《黑白灰》这一课,可以借助《白国王和黑国王》这一绘本进行教学,绘本一直也是能够辅助进行教学的工具之一,绘本有助于学生们体会色彩的不同,将绘本与色彩学习相互联动,不断加深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学生会了解到红色代表热情和奔放;蓝色代表忧郁;黑色代表沉闷。将颜色与情绪紧紧结合,能提高学生在颜色选择上的正确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学中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比如,近代张大千的作品《可以横绝峨嵋巅》《人家在仙堂》《春云晓霭》等也越来越多地被关注,被拿来作为丰富教材的内容之一。他的作品更加能反映近现代时期美术作品的特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绘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要求。

(二)巧设课堂游戏,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创造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多为他们提供想象创作的空间和机会。比如执教《花点心》一课时,需要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研究出花点心的方法,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课堂游戏:让学生观赏用橡皮泥制作的花点心实物,讲讲花点心制作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制作技巧并做出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花点心后,邀请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在展台上进行呈现;将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巧设“趣味花点心”的课堂游戏,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摆出花点心的不同造型,小组之间互相点评,看看哪组摆的造型最新颖最有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提升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三)结合美术与生活实际

受小学生年龄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以及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之中,均会遇到程度不一的阻碍,这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信心,也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鉴赏能力。小学美术知识以及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均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之中,若能够充分结合美术与生活实际,那么则更利于提升小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共鸣之感,让小学生深切意识到原来在现实生活之中竟有着如此多的美术体现。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小学生学习美术知识、鉴赏美术作品的困难程度,也十分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信心,并且也可使小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之中,主动观察一些富有美感的事物,就算一片单薄的树叶、一片姿态富有趣味的云朵也能够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样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之中也能够更加富有灵感,创作出富有趣味以及生动化的美术作品。在运用上述方式之后,也可使小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到美术作品之本质,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美,应以何种方式体会以及欣赏美,然后更好地将美术作品和生活实际二者之间进行联系。教师也需在平时的生活事件之中指引小学生感知美,提高小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以及创造美的意识及能力,最终也可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理念。

(四)多元各式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使用

美术材料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一定不要被局限住,传统的美术形式或进行美术创作主要是纸、笔、各种不同的颜料以及墨等,现在的美术作品可以解锁更多的使用材料,如各种材质的黏土、不一样的树叶、大小不一的石头,一次性的塑料杯,餐巾纸等,各种各样的材料服务于美术的创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玩意儿出现在社会中,更出现于课堂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思维和新创作出现在美术作品中,深度学习更应该涉及多个方面,让更多多元的材料出现在美术课堂中。

结束语

多元文化能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地感受、体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对多元文化保持强烈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热情。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相互联结,不断延伸,拓宽学生的美术审美和美学观点。对相关美术、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发现更多的美,感受不一样的美,形成别具一格的美和创造无与伦比的美,并且能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作品,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刻理解每一个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家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70-71.

[2]唐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变革[J].启迪与智慧(中),2021(03):58.

[3]李贞艳,肖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J].大观(论坛),2019(1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