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历史街区建筑细部的采集和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3

咸阳历史街区建筑细部的采集和应用研究

孙亚宁

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本文以对咸阳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视觉特征保护为出发点,通过保存和复原真实的建筑细部,来解决历史建筑中原有建筑特征逐渐消失的问题,并采用历史建筑细部特征图则的方法探讨历史建筑单体的改造。

1引言

从咸阳传统街区诞生开始,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座院落、每一条街巷,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都与特定的关中文化密切关联。其建筑形式、景观特色均是关中文化的反映,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都带有特定的文化烙印。但是,今天的咸阳明清城区的生活空间却被高层建筑物和大体量的建筑群挤得七零八落,原本自然和谐的历史街区文化空间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为了传承延续咸阳这种特有的文化,对咸阳历史街区建筑特征的采集及应用不仅是保护咸阳明清城区的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中山街、东明街历史建筑特征的采集,以便更好地展现历史建筑现状,找准表达历史信息的要素;并通过图则的形式引导居民、管理部门、开发商和建筑师按照保护的意图来完成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

2 历史建筑特征的采集方法

2.1 国内外历史建筑特征研究方法的借鉴

对历史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国外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我国对历史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并引导居民依此改造的事例很少,即使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也是仅以研究为目的,着重于揭示历史建筑功能性、空间布局特征等面向专业人士的课题。出于咸阳明清城区的历史建筑研究目的,我们经过比较,认为日本的经验最值得借鉴。在对日本有关城镇历史建筑特征研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将建筑细部特征的研究成果大量地用于历史建筑外观修景的做法,与咸阳明清城区的历史建筑特征研究目的是十分接近的。我们根据咸阳明清城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的深度和分工,使我们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有科学的依据和实践的经验。中山街、东明街的历史建筑基本保持着我国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的建筑形式,从平面、立面到构造与这类建筑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中山街、东明街建筑的特征构成,就是这些建筑上大量出现的、形成特定视觉感受的形态符号和构件,这是地方文化的表达和历史信息的载体,代表着此地区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在历史街区保护中,我们力图通过明确现状中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式和细部,来控制街区未来建筑的走向,以保证在街区的不断发展中,可以保留建筑上的重要历史信息。

2.2 中山街、东明街历史建筑特征采集方法

通过参阅有关研究资料,分析现状历史建筑后,确定了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特征的采集方法。

2.2.1 典型历史建筑立面选择。在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按立面整体关系进行分类,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立面。

2.2.2 历史建筑立面代表性细部构成。在上述典型建筑中挑选出具有地方特点的立面细部。

2.2.3 各个代表性细部构件特征采集。对上述的立面细部分别采集它们的形式类型,并统计每种形式重复出现的次数,根据定量的统计,归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的普遍特征。

2.2.4 咸阳明清城区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细部图则构成。以典型立面为示例,将立面中要全力保护的细部及其最普遍的形式特征汇集成图册。

2.2.5 结论。归纳总结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特征及其美学匠意。

3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特征采集及应用

根据历史建筑特征的采集方法,逐步获取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的特征,并通过图则的方式加以应用。

3.1 典型建筑立面的选择

从调查的中山街、东明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中,我们选定了三种典型立面外观形式。当然,这三种典型立面不是任意选择的,是对所拍摄的历史街区典型建筑进行归纳、分析所得到的,是咸阳明清城区历史街区建筑的主要立面类型,它们占全部历史建筑的97%,所有建筑细部的处理也都统一在这三种立面之下,而且随着立面类型的不同,处理上也有明显不同的繁简变化,可以为我们编制图则提供适当的分类标准。

3.1.1 窄立面

这种立面是因其建筑开间相对较小,面宽也不大而命名的。窄立面一般是二或三个开间,每开间2.5~3.0米,大都为两层,首层层高2.7~3.0米,二层层高1.8~2.1米(见图3—1a)。这种立面类型占调查建筑的54%,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建筑形式。图3—1a是一个示例,因为这类建筑在立面上细部处理比较繁华,变化也比较多,这可能是为了弥补建筑在宽度和高度上的不足而刻意追求的。例如当年很出名的新兴油店,虽然是窄立面建筑,但是砖雕、彩绘等建筑细部处理极为华丽,以标榜自己的实力。

629db73f14fd4_html_b3519d3fc0137692.gif

图3—1a

3.1.2 阔立面

阔立面,顾名思义其开间相对较大,面宽也较大。这种建筑一般是三个开间,每开间3.O~3.6米,大都为两层,首层层高2.7~3.3米,二层层高1.8~2.1米(见图3—1b)。这种立面类型占调查建筑的37%,也是一种主要建筑形式。不过这类建筑的立面处理除个别外,都比较简单,屋脊、墙面、山墙、门窗很少奢华。

629db73f14fd4_html_9d138c1db384a769.gif

图3—1b

3.1.3 带外廊的立面

带外廊的立面,是指在建筑正面的二层挑出一个装饰性的外廊,挑出距离一般为0.7米纯装饰构件,不上人。这类建筑一般是三个开间,每开间3.O~3.3米,大都为两层,一层层高2.7~3.3米,二层层高1.8~2.1米(见图3—1c)。这类建筑在中山街沿街有4座,在整个历史街区也有个别民宅采用,只是外廊可以上人,如同现在的阳台。

629db73f14fd4_html_9d138c1db384a769.gif

图3—1c

3.2 立面代表性细部构成

经过分析整理,在选出的典型建筑立面上去掉那些通用的做法和没有变化的部分,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细部有:屋脊、山墙顶部、窗、檐口做法、立面线脚、沿街挑廊、柱础石、彩绘构件。这些细部在中山街历史建筑上呈现了丰富的变化和自身的特点,对形成历史街区的气氛,表达历史信息有重要作用,是我们保护的重点。

3.3 各个代表性细部的特征采集

3.3.1 屋脊

由于街道宽度是两侧建筑高度的2倍,走在街道上透过行道树就可以看见建筑与天空的分界线——屋脊,它是咸阳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上形式变化最丰富的细部构件之一,它对建筑形态的建构及建筑美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见图3—3a)。根据统计,通过筛选的典型建筑共有6种不同的屋脊装饰处理。其中采用浅砖浮雕做脊饰两端有脊兽微微翘起的处理方法最多,屋脊中部不装饰两端有脊兽或整个屋脊无装饰物的处理方法次之。从统计结果看,第一种屋脊处理方法和第二、三种处理方法是整个历史街区最普遍的屋脊处理方法,占总数的80%(34%+23%+23%),对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的特征表达起到重要作用。

629db73f14fd4_html_579be8910479dd59.gif

图3—3a

3.3.2 山墙顶部

山墙顶部的不同做法和装饰也是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显著特征之一,在筛选的典型建筑中有87%的建筑都对山墙顶部做了特殊处理,共有6种山墙顶部做法和装饰的变化,在一条街上有这样丰富的历史遗产被保留下来是少见的,也说明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愿意维护和保存这个特征,可见其作用(见图3—3b)。

629db73f14fd4_html_5ac091edfe7bf17b.gif

图3—3b

3.3.3 窗

窗在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立面上也是千姿百态,是建筑立面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筛选的典型建筑中,窗的类型可归纳为两大类6种(见图3—3c)。

629db73f14fd4_html_dfd624302ca44c2e.gif

图3—3c

3.3.4 立面线脚

这里的立面线脚,是指这些建筑在木板墙上的立樘和横撑组成的线条划分样式。这种样式从统计上看有三种,详见图3—3d。

629db73f14fd4_html_6b6ba56092593f43.jpg

图3—3d

3.3.5 檐口做法

中山街上的建筑檐口做法都比较简单,也较为一致,详见图3—3e。

629db73f14fd4_html_aa1550d52ac4b6c5.gif

图3—3e

3.3.6 沿街挑廊

在中山街历史建筑中,挑廊挑出距离0.6米左右,形式并不复杂,都是简洁的直栏杆和扶手(见图3—3f)。在做法上分两种,一种是带吊杆的,一种是不带吊杆的。 在街道交叉口和街道中部存在少量的带挑廊的建筑点缀街景,可能是古人“无心插柳”,但是不论是有心还是无心,用这种建筑来点缀街道是街道建筑的又一个特征。

629db73f14fd4_html_6d494a04fce1fe5.gif

图3—3f

3.3.7 柱础石

与窗户的命运相似,中山街历史建筑的柱础石大部分埋于地下了,这是由于道路改造致使路面不断提升的缘故。不过,可以发现,每一根柱子下面都露着柱础石的顶面,说明这是一种通常的做法。那么柱础石究竟采用什么形式为主呢?当然还是根据统计。在筛选的典型建筑中,采用圆顶方座的7座,采用圆顶八角形座的4座,其余只可见圆顶面,形式无法得知。但是在东明街所采集到的5座建筑柱础石均为圆顶方座,在中山街只有1例为圆顶方座,其余为圆顶八角形座,是否可以推断一下,在中山街部分柱础石以圆顶八角形座为主,在东明街则以圆顶方座为主,那么,我们提出在整个街道的建筑柱础石的特征将以此为准。

3.3.8 彩绘构件

根据当地居民的描述,当年的这些店铺都是用朱红色的门板,黑漆的柱子,黑底金字的匾牌。我们将以此为建筑立面的基本色调组合。另外,在调查测绘中,还发现整条街中有45%的建筑采用了更丰富的彩绘,色彩包括青色、蓝绿色、红色等。根据统计,在檐口构件、立面线脚、门窗框等全面进行彩绘的建筑有6座,仅在门顶饰以云纹、莲花等彩绘木雕构件的有16座。可见彩绘,特别是门顶木雕彩绘构件的运用,是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较常见的装饰手法,颜色多为青色、蓝绿色、红色(见图3—3g)。

629db73f14fd4_html_50c54352d8f5dc8f.gif

图3—3g

3.4 历史建筑细部特征图则

历史建筑细部图则是根据建筑特征采集的统计结果编制的,用于引导各方面人士在进行中山街建筑改造时积极地保护和关照其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图则的构成如下:

3.4.1 历史建筑细部图则

历史建筑细部图则,是根据统计结果,将主要细部特征按部位分类汇总、编号的图册。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改造的历史建筑的立面类型,从中获知需要保护和复原的建筑细部及其面貌,是管理的依据和设计的引导。

屋脊

根据统计结果,屋脊的种类、样式和编号如表3—4—1,街区内的建筑屋脊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1

629db73f14fd4_html_931785c42c48ef85.gif

山墙顶部

根据统计结果,山墙顶部处理的种类、样式和编号如表3—4—2,街区内的建筑山墙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2

629db73f14fd4_html_76f21875ec9029d3.gif

根据统计结果,窗和窗棂的种类、样式和编号如表3—4—3,街区内的建筑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3

629db73f14fd4_html_564f45ac0bb129da.gif

立面线脚

根据统汁结果,立面线脚的种类、样式和编号如表3—4—4,街区内的建筑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4

629db73f14fd4_html_a7063a0f5cd418f3.gif

檐口做法

檐口做法从统计来看基本一致,在进行建筑改造和新建筑设计时仍要保持这种做法的外观特点,详见表3—4—5。

表3—4—5

629db73f14fd4_html_da13729c7c5ac4d4.gif

沿街挑廊

根据统计结果,沿街挑廊的种类、样式和编号如表3—4—6,街坊内的建筑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6

629db73f14fd4_html_53f2da2928704103.gif

柱础石

根据统计结果,柱础石的种类、样式和编号如表3—4—7,街区内的建筑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7

629db73f14fd4_html_662d820d1d2c06d9.gif

彩绘构件

根据统计结果,彩绘构件的种类和编写如表3—4—8,街区内的建筑属于表中类型的,在改造中必须保存或复原。

表3—4—8

种类

文字描述

编号

朱红色的门板,黑漆柱子

CH1--1

在檐口构件、立面线脚、门窗框等全面进行彩绘

CH2--1

仅在门顶饰以云纹、莲花等彩绘木雕构件

CH3--1

除门板、柱子外,不采用彩绘

CH4--1

3.4.2 窄立面建筑细部组成

窄立面建筑细部组成是指明在窄立面类型建筑中常采用的建筑细部样式,它包括立面示例和相对应部位常采用的样式。在进行窄立面建筑改造中要特别注意保存这些细部的原件,要以少动、最好不动为原动、最好不动为原则,非要动时,要尽量保证在原部位能重新使用原构件。详细图则见图3—4—11和表3—4—11。

629db73f14fd4_html_7c66ef78ab493aea.gif

图3-4-11 带外廊的立面改造示例

表3-4-11

细部名称

可采用的细部样式(编号)

屋脊

WJ1—1,WJ2—1

山墙顶部

SQ1—1,SQ2—1、,SQ5—1

C1—1,C1—2,C1—3,C1—4,C2—2

立面线脚

XJ1—1,XJ2—1

檐口做法

YH1—1

沿街挑廊

L1—1,L2—1

柱础石

ZS1—1

彩绘构件

CH1—1,CH2—1,CH3—1

4 结论

但是根据上述的统计结果,咸阳历史街区的建筑从平面布局、立面形式到工程做法仍然是关中民居的一种,从建筑总体上看,这些细部也有一定的组合规律,不是任意搭配的,它们总是遵循这种原则:建筑面宽越大,建筑的细部装饰越简洁,建筑的面宽越小,建筑的细部装饰越复杂。即是说,在咸阳明清城区历史建筑的立面处理上,这些细部特征是根据建筑面宽有规律地采用的,在阔立面上,总是几种很简洁的细部装饰常被采用,而在窄立面上,总是几种较复杂的细部装饰被选用。可见咸阳历史街区中建筑蕴涵着统一有序、繁简有节的审美观和美学原理。

得出这样的结论,目的是在对历史建筑的改造、新建筑的设计创作和在规划管理上有所帮助。但是,本研究仅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建筑形态(主要是立面形态)讲行了整理与控制,在其他方面的改造,要根据规划方案和各个建筑的具体情况,由建筑师、管理部门、居民通过共同运作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建等,《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形态母题及美学意匠》《建筑学报》1997.9.P44~50。

[2] 叶华,《日本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概要与特点》《国外城市规划》1997.3.P11~14。

[3]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0.1.P49~50。

[4] 罗杰.斯克鲁登(英), 《建筑美学》,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5] 托伯特哈姆林(美),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邹得侬译,沈玉麟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6] 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