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使命型政党是如何炼成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3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使命型政党是如何炼成的

赵淑琪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在具备政党的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强调使命型政党特殊的使命导向性,具有高度的价值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意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炼成”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目标、一批忠诚富有信念的党员、一套民主高效的活动机制和一种直接现实的反馈方法,它们共同形成合力,确保党使命型政党的身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总概括。从创立之初不到一百人的小党,发展到如今九千多万人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之路。面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与历史考验,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它塑造了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身份,使之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注重政党工具理性的同时强调政党的价值理性

所谓使命型政党,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知和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以及每个人全面发展为自觉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2]使命型政党的身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使命型政党,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同时有着一套完善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目标、一批忠诚富有信念的党员、一套民主高效的活动机制和一种直接现实的反馈方法,共同确保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立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它继承自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中逐步确立,充分结合了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于现实稳健朝共产主义目标前行。

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目标有利于始终保证政党行动价值指向的正确性。以星空为指南,才不会迷失方向。以崇高的目标为导向,才能够始终保证行动方向的不偏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走过一些弯路,例如大革命的失败,一部分原因是中共没能透过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目标,意识到坚持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有利于保证党始终清楚地意识到自身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身份,在实践中心系使命和担当。

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目标有利于构建起同等价值的目标体系。早在1920年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扛起马列主义的旗帜,确立起消灭私有与剥削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目标后,以此为基点构建起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阶段性目标,始终与《共产党宣言》强调人民至上的价值宗旨一脉相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细化成为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具象化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四项具体任务,贯穿党的实践历史之中,是与近现代以来中国现实相契合的任务指南,在新时代被提炼概括,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总之,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目标的提出,为使命型政党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更为其明确自身方位、设定一段历史时期内内发展目标提供了引导。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而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决不能放弃。


二、一批忠诚富有信念的党员:高度强调与典型示范

一个使命型政党的运转,需要依靠一批忠诚富有信念的党员的行动来保证。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身份,也需要党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一方面,中共党员的高度凝聚性能够提升使命型政党的行动效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与责任,另一方面,中共党员对外的气质和行动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使命担当的个体化表现,一批忠诚富有信念的党员对外起到的典型示范作用,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党使命型政党的形象。

中共党员对内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有效提升了政党行动效能,朝完成政党使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革命时期,一批又一批的中共党员,怀揣对党组织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铺就了实现革命胜利的道路,他们是:舍生赴死、绝不出卖党的机密,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的李大钊;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未满十五岁就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刘胡兰;是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留下了珍贵敌后抗战经验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左权;是用共产党员钢铁的意志扛过酷刑考验、用坚贞不屈的生命捍卫党的利益与目标的江竹筠,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是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不畏艰险,开拓创新,为党和民族的事业奉献个人,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相互映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担当,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公殉职的雷锋;是以身作则、率领兰考迎难而上,与深重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焦裕禄;是用自己的身体制伏井喷,为国家利益顽强艰苦奋斗的“铁人”王进喜,等等。正是全体中共党员的坚定意志和忠贞行动,提升了中国共产党行动效能,使之一步一步完成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朝实现使命和最高理想的目标不断奋进。

中共党员对外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他们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共产党秉持的责任使命紧密联系,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党之初到建国之前,在革命中牺牲并“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3],可以说,为了守卫自己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付出惨烈的代价。但正是这些中共党员不畏牺牲的行为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自我定位,同时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身份维护。因此,党始终注重开展对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坚定党员的党性原则,以维护和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1921年一大通过的纲领即明确规定党员必须“成为忠实党员”[4],在之后的一系列文件中,党不断提升对中共党员的要求,保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党性教育制度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求规范党内的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用常态化的教育机制确保党员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维护党在人民心中使命型政党的形象。

三、一套民主高效的运行制度:民主集中制

为了保证使命型政党有能力实现自身使命,它需要一套高效民主的运转机制。这意味着党需要一套民主高效的运行制度来协调党内关系、依据崇高理想目标的指引,形成实际有效决策,向下驱动党员展开行动。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民主集中制就是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机制,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5],包括集中和民主两个方面,是充分发挥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具有极强的优越性,一方面,它确保了使命型政党内部的民主运转,通过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有效聚合众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防范出现专断危险和重大错误;另一方面,它又能够保证使命型政党高效运行和决策,克服极端民主下出现的推诿和低效现象,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政党那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乃至“否决式政治”的现象,通过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党为实现自身使命的决策和行动效能,是使命型政党得以民主高效运行的内在机制。

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主为手段,以集中为目的。这是因为当前党所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对内,党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对外,党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因此,一个政党的组织纪律性更加重要,直接影响政党行动能力,从而影响政党实现其使命与目标的效率。《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强调“四个服从”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的高效运转仍然需要依靠民主集中制尤其是集中的那部分来强化和保证。但是,必须看到,党依旧坚持民主,充分利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一切实有效的运行制度,推动使命型政党为实现历史使命而不断向前。

四、一种直接现实的反馈方法实践检验认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做出迈向崇高目标的决策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决策实施的后果和责任。因此,使命型政党在形成高效运作的同时,还需要运用一种直接现实的方法审视和反馈自身工作,有效保证使命型政党的自我革新与纠错能力。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种方法就是用实践检验认识的方法。

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阐明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6]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通过实践得以检验。对党而言,这意味着大到不同历史阶段目标的确立,小到落实到基层的每一样决策,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风险签下土地责任承包书,用粮食产量的实践检验了“包产到户”对生产力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党立即采用地方先行的方式,在实践中完善这一制度,并谨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79年,面对广东省负责人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指出应以“特区”的形式在广东试点开放,同年七月,党中央正式批准广东和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施特殊政策。对外开放这一政策是党立足当时的现实判断与发展需要做出的科学决策,但是依旧以试点的实践后展开推行,实际是用尽可能小的试错成本对认识进行检验,反馈以政策结果和经验,最大程度上保证政策推行的可控性和高效性。

作为一种直接现实的反馈方法,实践检验认识的方法不仅降低了政党的试错成本,而且以革新和纠错的结果提高了党整体工作的效率,有利保证了使命型政党的顺利运转,反映出使命型政党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1. 结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近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使命,坚持以使命引领未来,保证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运转。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使命型政党的身份定位更显重要。中国共产党将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在未来打造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坚实可靠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2. 李海青:《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8期。

  3. 郭祎:《<共产党宣言>:经验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8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74页。

  6.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