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技术系统构建的框架及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古籍修复技术系统构建的框架及思路

张明杰 1 许彤 2

1. 37068419790413****

2.51020219670118****

摘要:现阶段,综合国力的发展迅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提高,书籍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光辉点。人类为了交流而产生了语言,为了记录事件而诞生文字,而书籍的诞生更是能将千百年前的事与人重现在当代人的眼前,古籍文献不仅有助于当代人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人文变迁,更能通过古籍的记录研究古今气候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古籍修复技术系统构建;框架;思路

引言

古籍文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结并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创造。近年来,随着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文献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显突出。古籍文献普遍采用传统手工纸,尽管有“纸寿千年”的美誉,但在传承过程中,难免受到水浸、霉蚀、灰尘、蠹虫、紫外线等因素侵扰与人为使用过程磨损。要想延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尽快对古籍文献进行有效准确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1古籍文献的价值

古籍文献的保存十分不易。战乱、恶劣天气、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导致古籍文献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古籍文献更显得意义非凡。古籍文献并非单指原著,在1912年以前诞生并流传的书籍都可以称为古籍文献,包含刻本、拓本等多种形式,其中的文字体现出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使得承载人类精神文明的古籍文献的价值也被提升至另一个高度。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王羲之半醉半醒之际所著,其中的情感丰富,包括作者对身处的山水之美的赞叹、对与朋友欢聚的开心、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等等,全文324字,其中21个“之”字各有不同,让本就脱俗的《兰亭序》更显非凡,至今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至今已有2400年之久,王羲之已不在人间,但其《兰亭序》流传千古,让即使不知道“行书”为何物、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人提起《兰亭序》也会深深赞叹。在我国文化的悠久长河中孕育出的文化精粹不止《兰亭序》一部,能够名震古今的也不止王羲之一人,它所涉猎之领域包罗万象,能够让当代人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地域风俗、学术气息等等。因此,保存古籍文献并开发利用能够帮助当代人们建设道德标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于公众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2古籍修复用纸的特殊性

古籍文献凝结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创造,其载体纸张因年代、地域与材质不同,对古籍文献修复用纸的要求也有其特殊性。首先,古籍修复用纸品名繁多。毛边纸、元书纸、连史纸、玉扣纸、海月纸、开化纸、金粟山纸等,让人难以辨别。从造纸的原料划分,又可分为分皮纸、竹纸、麻纸与各种混料纸等。其次,古籍修复用纸品种繁多,要求各不相同。粗估大约有几十种,从用途上可以化分为修补用纸、加固连接用纸、加固连接用纸、吸水撤潮用纸及书皮用纸五大类。修补用纸用于书叶缺失部位,修复师通常称为“补纸”。选配适宜的补纸是修复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旦选择失误会给文物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加固连接用纸用于书叶上完全或部分断裂但书叶无缺损部位,加固因纸张纤维丧失的部分强度。通常应选用纸张韧性好、厚度相似的薄皮纸。吸水撤潮用纸用于书叶修复时需要快速撤潮或修复后书叶压平,选择的纸张应同时满足厚薄适宜、光洁度高、强度性能好、吸水性强、伸缩性小等性能。书皮用纸用于书皮破损部位。第三,部分手工纸已经失传,其取材不易、工艺繁杂、价格昂贵。如历史上名震一时的金粟山纸、薛涛笺、开化纸、侧理纸、蜜香纸等纸张都已失传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技艺保守。《现代中国实业志》记载了宣纸的生产,“宣纸为皮料是最佳者,产于安徽省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二是口传身教式的技艺承袭,容易造成技术变形。有时候师父也不一定了解造纸的原理,师父将技艺传授给徒弟,只是单纯传授步骤和手法,有大量依靠经验的成分存在,全靠徒弟的悟性,如果弟子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改变步骤和手法。三是技艺容易失传。一般徒弟学成技艺就会脱离师父另起炉灶,因为行业竞争等原因,也可能会导致师父对徒弟有所保留,不能将一些高超技艺倾囊相授,一旦掌握技艺的匠人遭遇不测,技艺也就跟着失传了。四是造纸原料改变造成原来的工艺失传。如藤纸是用藤树皮的长纤维制造的纸张,早在晋代就有制作,到唐代时已经能够大量生产,因而原本工艺已经失传。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修复用纸的价格上涨。

3构建的方式

(1)成立古籍修复技术系统专家委员会。首先可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组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后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普查登记、保护培训和古籍保护研究工作,具体职能包括古籍保护修复标准的研制、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相关信息简报和科研成果的汇总、古籍保护修复教科书和标准使用手册的编制及高标准古籍修复实验室的建立等[15]。通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负责,协同各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古籍修复专家,成立古籍修复技术系统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制定目录大纲和结构框架,并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著录标准、系统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登录、审核管理和安全维护等方面制定明确章程,再选定全国范围内优秀的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作为系统编辑组成员,每个成员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内容编辑和更新,并由专家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和审查章节草稿,集体共同完成古籍修复技术系统的内容构建。(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古籍修复技术系统是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知识集合,按照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结构和程序来组织、存储和管理信息。编辑组成员在系统中被赋予一定的权限,在权限范围内进行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补充,对编辑组成员设置权限管理有助于保障古籍修复技术系统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新编辑的内容通过审核后即可呈现在技术系统中,并注明编写者姓名和相关信息,在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可作为对编写者的激励,以提高编辑组成员积极性,促进古籍修复技术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古籍修复技术系统按照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构建,包括规范信息的著录和标引、传统载体资料的数字化、内容的编辑和删减、系统的成果发布与使用等,比如可编制《古籍修复技术系统著录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以有效保证技术信息的质量,提高古籍修复技术系统的科学性与可分享性。对于古代文学著作,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人都抱有向往,但大部分的读者在翻开两页后便觉得“罢了”,因此,古籍文献的现代化能够推进其传播速度,加快公众对古籍文献的认识过程。在当前对古籍文献现代化最好的莫过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用当代人能够读懂的幽默、当代人能够认识的语句解释那些在当代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明朝历史,对推广明朝历史帮助巨大。为了推广古籍文献让大众所熟知,同时也为了提升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价值,其内容的“现代化”工作,值得思考,刻不容缓。

结语

古籍文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将千百年前的精神、人文、事件传达给后人所知,但其自身脆弱,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修复保护,博物馆、图书馆等存放单位应加强对古籍文献的管理工作,并在保证其安全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现代需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贾燕.浅析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的意义[J].戏友,2018(4):52-53.

[2]张青云.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10):83-86.

[3]南拉才让,完么措.藏文古籍文献资源库建设及其检索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7):31-32.

[4]陈诚.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长期保存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3):6-9.

[5]钟劲松.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