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章历史演进及党团章对比看早期党团关系发展(1921-1928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3

从团章历史演进及党团章对比看早期党团关系发展( 1921-1928年)

韩煦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 团委,上海 200433


【摘要】自1922年起,共青团成立近100年来共召开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了临时章程在内的共计18部章程1。1921年-1928年是团章发展的初步确立和早期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于这一时期临时章程到团五大章程共5部章程的诞生背景、内容演变以及同党的纲领与章程的内容对比分析来梳理革命初期党团关系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团章 党章 党团关系


团的近百年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视章程建设,历次团代会都对章程进行了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使得章程成为了指导、见证团的事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法规文件。团章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1921-1928年的初步确立及早期探索阶段、1949-1964团章的重新确立与巩固发展阶段以及1978年至今的新发展阶段。早期阶段的团章在党的直接指导下制定,并伴随着革命对组织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完善,通过对这一时期党团章程的对比分析考察可以窥见党团关系发展历程,对今天共青团在新时代青年运动中坚持党的领导、探索自身改革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团的临时章程指导了各地青年团组织的恢复与建立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率先建团,在上海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青年团组织纷纷建立。从这时到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是团的早期探索时期。1921年11月,在陈独秀的领导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临时章程》,临时章程的制定是早期团的组织确立自身组织性质和组织形式的重要标志,也指导了各地青年团组织的恢复整顿。2

临时章程共有7个小节和2个附则,内容简单、精炼,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性质、团员、团的组织三个主要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确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的宗旨,;2.从一开始就将年龄作为重要的标尺;3.注重对团的纪律的约束。与此同时,临时章程整体比较简单,条文较少且规定比较概要笼统,这也是早期团组织在自身建设及组织制度方面探索的真实体现。

团的临时章程主要为整顿和恢复团的组织工作服务,与党的一大纲领在文本结构与内容上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这一时期党团关系的主要特点呈现出一种“党团不分”的现象。一方面党早期发起组织的成员基本都参与了各地青年团的创建,党团员存在高度重合的问题。另一方面,党建立团组织的作用之一便是利用青年团及其所举起的“社会主义”旗帜更加利于为社会所接受,从而对党组织产生一定的隐蔽作用。这在党团组织早期的纲领和章程文件中可见一斑。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中共一大纲领》,纲领同样以“定名”开篇,在第二条中就对其纲领进行了介绍,并在其后文本中对党员的纯洁性及保守秘密的要求进行了特别规定,使得纲领呈现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特征。而社青团一大临时章程中并未对青年团组织的阶级属性和革命性质进行过多阐述,仅在“宗旨”一条中写为“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呈现出较为温和与社会改良的指向,实与团组织最初设立的重要诉求相关,即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组织对处于秘密运行状态的党的工作进行掩护。

二、在党的指导下制定首份团的章程

在《临时章程》的指导下,从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国有8个省的17个城市恢复和新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全国性的青年团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青年团的首份正式章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

团一大章程具有标志性意义,宣告了全国性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并依据临时章程运行的经验和工作实际丰富了章程的内容。章程共有9章34条,另附有决议案5则,从团员、组织、纪律、团的工作等角度进行了规定。此版章程简洁、实用,其内容与前后章程均有较大差异,删除了“定名”和“宗旨”两节,增加了诸如关于机关、机关报及其销售的内容,整体政治性有所淡化,实操性有所增强。这主要是由于团一大采用了政治纲领和组织章程分开的办法,制定的章程主要是一部组织章程。

“政治上领导,组织与工作上独立”是这个时期党团关系的一大特征。党组织在团一大召开及文件筹备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团组织的恢复、整顿以及一大的筹备,是张太雷奉中共中央召调回国之后开展的工作。“张太雷吸取了青年共产国际和苏联共青团丰富的工作经验,就团的组织建设形式、团的工作内容和团的纲领及策略问题对中国团的工作者进行指导,做了大量工作”i。另一方面,党组织针对团一大召开相关问题专门开会研究,对团的纲领制定给予了直接的指导,这可在党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与团一大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纲领》的文本对比中可以看出。

三、在革命斗争中探索党团关系及团二大章程的制定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之后,立即投身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之中,跟随中国共产党推动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这一时期团组织刚刚建立,组织建设工作也成为摆在青年团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到二大之前,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先后发出多份通告,分别就地方团组织的改组、领导机制、定名与审批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同时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要求社会主义青年团应当积极参加国民运动。为了贯彻党的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8月20日-25日在南京进行。团二大通过了《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的决议案》并对团的章程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章程共有6章35条,与团一大章程相比体现出几个特点:第一,团二大章程总体沿袭一大章程风格,其中未有对组织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的表述,更注重对组织原则及组织方式的安排;第二,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报告”相关内容并入“组织”,删除了“机关”、“机关报”两章;第三,首次明确了基层支部建设的相关内容。

从团的二大开始,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均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召开,从而使得团能够更好的遵循和贯彻党的各项指示与决议。体现在章程建设上,团的二大章程与党的三大章程从文本结构到内容规定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两份章程的主要区别在于:1.团章中关于超龄特别团员、团证、团费、干事会以及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报告制度等,党章中没有相应内容;2.党章对党员的候补期和对政策制定的约束,团章中没有相应内容;3.关于具体纪律规范当团章分别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

团在党的领导与指挥下参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是这一时期党团关系的重要特征。经过共产国际代表的坚持和工作,中共中央和团中央决定共产党员和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团二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大会报告决议案》对于加入国民党的团员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应赞助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主张,与其言语行动完全一致”,也指出“大会完全承认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之决议,并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组织上及行动上之指导及援助。”与此相对照,党的三大通过了《关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团二大也通过了《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的决议案》。总的来说,这是对之前党团关系“政治上领导,组织与工作上独立”的一种完善,是团在政治上、组织上更加成熟的表现。

四、团的更名及团三大章程的制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确立促进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青年团自二大以来积极参与帮助国民党进行重建与改组工作,积极参与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了迎接和促进革命高潮,党的四大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随后在1月26日至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决定将团的名称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对团章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1925年1月,在党的四大召开之后,团的三大随即召开,此次团的三大章程与党的四大章程从文本结构到内容规定上也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党的四大章程首次规定了支部的成立条件,而团自1923年二大章程以来就采取了此种规定方式,这也是党团组织在建设中的相互影响的一个例证。团三大上,修改后的团章沿袭了团二大章程的体例与基本内容,共6章,35条,依然为组织章程,主要修改体现在:1.通过更名使得团在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2.参照入党程序作出了入团候补期的设置,体现出了更为严格的组织纪律;3.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增加至9人,候补委员增加至5人,与中国共产党三大、四大党章保持了一致;4.首次提出团组的概念;5.对会议周期、留团察看手续及团费标准进行了调整或增补。

这一段时期党团关系的特点是党团关系的分化与调整。针对党团不分的情况,特别是青年团显露出的“第二党”的倾向,党团组织都主动调适,促成了党团分化及团组织青年化的努力。1924年5月党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S.Y.工作与C.P.关系决议案》3、党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以及团三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都体现了相关要求。之后团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推动青年团的青年化和群众化:1.从年龄上做出限制,将20岁以上的团员介绍入党,并规定超过23岁的团员完全脱离青年团,在这阶段有3000名团员成为党的基层组织骨干;2.强化推动青年团组织面向青年工人群众开展“巩固党在工人中势力”ii的工作;3.组织劳动童子军,培养未来的无产阶级战士。

五、党团关系入团章及团五大章程的确立4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的路线、中国革命的阶段性任务并解决党面临的一些问题,1928年6-7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经过特别请示与党中央的批准,六大闭幕后共青团于1928年7月12日-16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党团结广大劳动青年,进一步发动他们参加民主革命,并且协助党组织建立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共青团五大团章共有16章,合计63条。此次章程较团三大章程从内容到体例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后来的团章提供了范本。主要表现在:1.增加了首章“中国共产青年团”,对团的性质、政治属性及与党的关系做了简洁精要的阐述,成为团章总则的雏形;2.与党章同步,首次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团内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并进行了详细阐述;3.此版团章体现了少共国际的极大影响;4.首次在团章中明确了青年团与党的关系,但过分强调了青年团对少共国际的服从与隶属关系,没有明确党对团的领导权;5.在团员、团组织及机构设置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

团的五大章程同党的六大章程从体例到内容上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从行文细节上相似性较之前略有下降。团五大党章同六大党章的共同特征是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团的组织原则,对党团组织的健康、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份章程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1.党章首部分以“定名”为主题,团章开头以“中国共产青年团”为标题,对团的性质进行了规定,使得团章呈现出有别于单纯组织章程的特点;2.团章对军队和学校的团组织进行了特别规定;3.在其他诸如下级机关执行决议的上诉权、中央委员表决权、团刊等组织工作具体方面存在差异。

在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斗争中同党一道坚持革命立场和政治原则是这个阶段党团关系的最大特征。任弼时所作《三年来中国共产青年团团务概况》中就指出“当时,团中央对于党中央机会主义的投降政策是坚决地反对”,团的立场与原则在党的六大上得到了表扬,青年团“伟大的功绩便是在革命最紧要关头时与党员群众共同反对党的机会主义的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这时所表现的革命性比当时党的指导者要大,所以表明他是中国伟大政治力量”iii

回顾1921至1928年团的早期探索阶段五部团的章程的发展,可以看出在组织建立之初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使命宗旨的探索和组织建设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对比同期党团章程的变化,可以看到党组织的缔造和培育是团组织诞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建立组织、建设组织、廓清任务,定位自身,还是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寻找履行使命的道路与方法,团都是在党的指导进行的。同时年轻的团组织在党团关系上也存在不成熟的问题,如何在革命中定位自身,如何发挥青年团的独特功能,正是带着这些问题青年团迈向下一个历史阶段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




1 团的四大暂未见章程相关史料。

2 在早期,各地团的组织建立之后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各地建立团的组织主要受上海影响并与上海保持联系。但1921年春季之后,上海团组织主要领导和大批骨干去俄国之后,团的活动受到影响,加上经费和人事的变化,各地青年团组织陆续出现工作停顿的现象。

3 C.P.是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4 根据现有团史资料显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5月10日-16日在武汉进行,大会总结了共青团在大革命高潮中的斗争经验,接受中共五大的决议和共产国际、少共国际的指示。但是否修改章程尚不详。

i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版,第626-637页。

ii 《怎样使团的工作青年化群众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iii 《中共六大共产主义青团工作决议案》,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153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