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对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对 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

梁佳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 探究CCU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干预中应用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20.1--2020.12月为研究时间,选择研究时段内在我院行CCU心肺复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6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对比,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组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弹性水平评分。结果 护理前对比结果显示,常规组与联合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平均均呈不同程度升高,但组间相比,联合组乐观、坚韧等心理弹性指标水平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对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关键词:CCU心肺复苏;支持性心理护理;行为干预;心理弹性水平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是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在医疗技术的显著提高下得以提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但是,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关注点为抢救效果,未能充分重视心肺复苏对患者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调查指出,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因心肺复苏过程中胸骨疼痛、隐私暴露等因素而产生心理压力[1],致使患者心态不佳,甚至影响疗效,因此需要临床提高对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视。研究表明,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本文为此进行深入分析,现对详细结果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开展研究,选取66例于我院行CCU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均等划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3例。

联合组患者年龄为37--65岁,平均(46.53±2.11)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4例,心肌梗死11例,器质性心脏病8例。

常规组患者年龄为36--62岁,平均(45.23±2.42)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2例,心肌梗死11例,器质性心脏病10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差异细微(p>0.05),可以继续对比。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组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行为干预,内容如下:(1)支持性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心态变化,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的疑惑和烦闷,采取启发、支持、鼓励等方式排解患者不良情绪,若情况允许,护理人员可在病房内播放舒缓音乐,构建良好环境,激发患者倾诉欲望,引导其慢慢抒发不良情绪,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2]。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应构建社会坚持系统,予以患者社会支持,比如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根据其兴趣爱好等进行互动,缓解或消除患者不良情绪。(2)行为干预:打扫病房环境,保持空气清新,调节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提供优质治疗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协助患者取正确生理功能位,定期协助其更换体位,以免长时间维持相同体位增加不适感和并发症发生率。另外,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不良习惯对预后的影响,并对患者作出详细说明,纠正其不良生活行为,并督促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规律进食等。

1.3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指标为心理弹性水平评分,采用CD-RISC量表评估分数,包括自强、乐观、坚韧三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心理状态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数据在电脑中以表格的形式输入spss26.0统计学软件,根据数据所属单位进行相应检验,心理弹性水平评分为计量单位,采用t检验,采用x±s表示结果。

  1. 结果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评分显著升高,但组间相比,联合组更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1所示。

1护理前后心理弹性水平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n

时间

自强

乐观

坚韧

联合组

33

护理前

18.23±2.57

9.34±1.52

27.32±4.15

常规组

33

护理前

19.15±2.36

9.48±1.47

27.48±4.26

t



1.515

0.380

0.155

p



0.135

0.705

0.878

联合组

33

护理后

25.49±4.97

13.68±3.89

35.44±5.68

常规组

33

护理后

21.33±4.52

11.15±2.43

31.19±4.37

t



3.557

3.169

3.407

p



0.001

0.002

0.001


  1. 讨论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在近几年明显有所提升,且多为危急重症,对于这种疾病,临床建议尽早实施有效抢救,以免引起多脏器损伤,危及患者生命。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脏骤停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心肺复苏,该手段能够治疗疾病,但也会引起胸骨后疼痛等问题,加之疾病突然发作,患者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对此需要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

支持性护理心理主要针对患者心理问题提供支持和鼓励,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压力来源,并利用音乐疗法进行针对性疏导,鼓励患者倾诉并耐心倾听,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认知,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使其感受到存在价值和意义,且能够利用音乐疗法推动护理干预的顺利实施[3]。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干预来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并帮助其构建正确行为,改变患者生活方式,促使其尽快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示,联合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弹性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对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1. 参考文献

[1]周淑宝.支持性心理护理结合行为干预对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7):42-44.

[2]郑章芳.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04):498-500.

[3]吴苏瓅,倪芳.护理干预对CCU心肺复苏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0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