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部位感染的预防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1
/ 2

手术室部位感染的预防方法

吴思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二医院       063000 

摘要:目的 目前手术室感染因素方方面面,其中手术室部位感染比例也在大幅度增加,为了防止因手术部位感染而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现将手术室部位感染(SSI)的预防方法讨论如下,从而使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关键词:手术室部位感染 预防方法

手术前预防方法

  1. 手术部位备皮处理:

目前临床中会出现在术前早开始对手术部位进行备皮处理,但有研究表明:术前剃毛备皮可能会破坏皮肤完整性,造成肉眼可见或不明显但实际存在的表皮组织损伤,这些损伤成为微生物进入人体的门户,或在局部形成微小感染病灶,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因此,不去毛备皮比剃毛备皮具有更低的SSI发病率,除非毛发干扰到手术操作。

二,术前血糖控制:

高血糖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且独立于糖尿病这个因素。手术刺激可使机体发生应激反应产生应激性高血糖,而高血糖可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因此会增加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因此2016年WHO推荐:无论患者是否伴有糖尿病,均建议采取措施加强围术期血糖监测和管理。

三,术前对手术部位皮肤表面彻底清洁:

资料显示,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的病原体大部分来源于患者的皮肤表面。手术前沐浴是一个很好的临床实践,可减少术区细菌负荷。研究表明,患者在前一日或更早时候使用抗菌/非抗菌肥皂或消毒剂进行全身沐浴,均可达到预防SSI的目的。该项措施已得到国内外多个组织和机构的推荐。

四,胃肠道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目的是减少胃肠道的细菌负荷以降低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主要方法包括机械性肠道准备(术前两日用泻药和灌肠剂)和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手术前一日分次口服新霉素,红霉素,甲硝唑等。)



手术中预防方法


一,手术期间应维持患者体温: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36℃。造成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手术因素,麻醉因素,环境因素等。低体温可能直接影响中性粒细胞功能,或通过刺激皮下血管收缩及继发性组织缺氧间接损伤中性粒细胞功能,增加SSI的发生率。因此: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多项指南均建议:若非手术和病情需要,围手术期应采取保温措施,维持患者体温正常,尤其对手术时间较长着,如结直肠手术和开胸心脏手术等。

目前围术期保温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1. 适当增加手术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是预防围术期热量散失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减少患者中心温度下降,达到体温上升。

  2. 应用保温材料大约90%的热量是从皮肤表面散失,经皮散失的热量大致与全部体表面积呈正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面积,也就减少了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流。棉毯,外科铺单等措施可减少热量散失。

  3. 加热输注液体/血制品/冲洗液:输注室温液体或冷的血液制品以及使用室温液体冲洗术区伤口也可造成热量散失。加热冲洗液能明显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减少最高温度下降幅度以及寒战的发生率,从而升高最低温度。

  4. 使用升温系统:常见的升温系统有充气加热毯,循环温水床垫,电阻加热毯等。研究显示:在术前使用单一的升温系统策略如充气加热毯开始主动升温,比被动措施(加热液体,增加室温等)更有效。



二,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选择合理的给药时机,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围术期给药时机时选择切皮前0.5小时还是2小时,包括术中是否需要追加以及什么时间点追加,均要考虑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及其他特性。

三,术中使用切口保护套:

切口保护套可以拓展手术视野,保护切口免受污染,无论是单环还是双环的切口保护套与传统的手术铺单相比,均可显著降低SSI发生率。

开放性腹部手术中应用切口保护套降低SSI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 使用切口保护套能有效地阻断切缘与腹腔内脏器官的接触,同时其防渗透性能较强,可以有效阻隔血液及冲洗液对辅料的渗湿。

  2. 切口保护套对切口周围组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且具有较好的撑开性,可满足基本手术视野要求,无需再使用腹部牵开器,可避免手术器械对切口周围组织机械性损伤。

四,术中缝线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缝线对细菌的生物黏附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黏附能力取决于缝线的材料,细菌的种类和接触的时间。针对缝线细菌黏附情况,目前推出带有抗菌涂层或含有抗菌物质的缝线,包括三氯生,银,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等。三氯生是一种无毒性抗菌物质,没有耐药风险。因此专家推荐:可使用三氯生涂层手术缝线以降低SSI。

  1. 伤口冲洗灌洗可有效防止SSI的发生: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中常用的伤口冲洗液包括生理盐水,含碘消毒液或含抗菌药物的溶液。

  1.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或反对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

  2. 可以考虑在关闭切口前使用聚维酮碘水溶液冲洗,特别是在清洁切口和清洁--污染切口中。

  3. 不应以预防SSI为目的,在关闭切口前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

手术后预防方法

  1. 结直肠术后引流管处理:

结直肠手术后通常通过监测引流液成分而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引流可引起组织激惹,细菌逆行迁移;引流过程中,引流管可能会被堵塞而致引流不畅,使引流物聚集,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导致SSI。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也与SSI有明显关联。因此应根据临床指征,尽早拔除引流装置。

  1. 术后切口部位换药处理:

这一因素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等级,切口大小及相关因素按时换药,从而减少术后感染的几率。

以上是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方法,临床中务必重视,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延伸至全身,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