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治疗

/ 2

肠道菌群与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治疗

施跃兰

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11731

小儿腹泻主要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一系列消化道综合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小儿各项生理功能有待完善,在气候变化、饮食不规律,不当喂养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肠内微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进而出现腹痛、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腹泻症状。该组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导致小儿出现脱水、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发死亡。因此,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肠道内菌群分配,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常规思路。但现阶段常规治疗中所使用的抗生素会加剧对肠道菌群的破坏,或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侵犯和损伤,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1肠道菌群与小儿腹泻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对小儿腹泻的发病具有直接影响。正常人肠道中有大量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有益菌,其不仅可以抑制致病菌在肠道中定植,还能产生多种抗原物质,促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合成,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发育和成熟。但一旦受到外界因素,如受凉、饮食不洁、机体疾病等影响,就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得肠道微生态平衡受到影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数量减少,而其他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致病性有害菌增加,这些致病菌附着于肠壁和肠道中,对肠道黏膜造成侵犯,刺激肠壁蠕动,使黏膜细胞分泌增加,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机体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和生物科学现代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也逐渐趋于完善,且慢慢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出了独有的优势,据相关研究文献报道,微生态制剂有改善微生态紊乱、促进肠内有益菌定植,抑制致病性有害菌侵犯胃肠道黏膜,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减少疾病损害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消化性疾病的临床干预中。临床常见微生态制剂有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合菌片)、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散)和常乐康(洛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等。这些微生态制剂的出现为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双歧杆菌联合菌片能够保持肠道酸碱平衡,有助于提高肠道分解食物的能力,合成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生物酶,促进钙铁锌微量元素的吸收。妈咪爱对肠道菌群失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腹泻、便秘及消化不良等消化性疾病一旦确定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均可应用该微生态制剂治疗。其内部成分包括枯草杆菌和肠球菌,能够直接补充正常生理菌丛,对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常乐康中富含大量的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可长期在肠道内定植,对急性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腹泻,抗生素、慢性肝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及相关消化道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对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O139霍乱弧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亿活的主要成分是布拉氏酵母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抗菌、增强肠道代谢能力,促进进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

肠道菌群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出现腹泻后多个菌种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单一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而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会加重患儿的代谢负担。且很多微生态制剂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限制性要求,如不能与抗菌药同时使用,使得临床治疗面临诸多掣肘。

2中医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小儿腹泻

与西医针对致病菌治疗疾病的理念不同,中医始终以整体理念和辨证论对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脾胃虚和,运化乏力是肠道菌群失调的本质原因,因此针对菌群失调性腹泻应以补气益气、健脾健胃为主要治疗方向。关于中药及其复方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机制,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正常菌群代谢产妇挥发脂肪酸增多有关。中药配方取材于纯草本植物或动物,其不仅含有大量活性因子,同时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这些均对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具有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中医历史悠久,关于“泄泻”症,中医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治疗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又各具特色,包括汤剂内服、中药敷贴、离子导入、推拿按摩、脐灸、针刺等等。关于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医学界也存在诸多研究和报道。针对小儿腹泻的中药汤剂以内服汤剂以四君子汤为主要代表,此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草药组成,在中医方剂学中属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对脾胃气虚,运化乏力导致的便溏稀薄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君子汤中的人参可增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并抑制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肠道定植,茯苓具有较为良好的抗炎作用,白术能够促进肠道乳酸菌和真菌数量、甘草具有补益作用,能够减少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该四味中草药合成的四君子汤能够促进肠粘膜修复,帮助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定植,减少致病菌入侵,从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鉴于小儿年龄较小,汤剂服用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中医物理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方法。李春静等通过研究发现,隔药灸脐法治疗小儿胃肠道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脐与脾、大肠、小肠等主运化的组织器官相连,且脐下为人体元气之所在,通过灸脐可以疏通经络,起到健脾、调理大肠、小肠、固元气的功效。而灸疗方剂中的白术、五倍子、丁香、茯苓、山药分别具备除湿健脾、涩肠止泻、散寒止痛、健脾和胃、滋阴补肾的功效,通过脐灸法可使药物成分得到充分发挥,又由于脐部与脾、大肠、小肠直接相连,有助于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病灶处,故而具有较好的疗效。另外,采取推拿按摩中医疗法也对小儿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穴位点按推拿,可以起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进而提高小儿免疫力,改善小儿体质。小儿推拿的治疗效果可帮助儿童减少化学药物的服用,从而减轻副作用,该疗法在中医领域一直被应用于治疗小儿消化道疾病,包括小儿腹泻。

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而脾胃虚和导致的运化乏力是引起菌群失调的本质原因,中医整体辨证理念下治疗小儿腹泻更为合理和全面。

参考文献

[1]段勇.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78):2.

[2]魏铮. 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J]. 202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