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敏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周围性面瘫患者取样71例,皆为我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03月收治,随机分为实验组(n=36,早期针灸治疗)和参照组(n=35,晚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GQOL-74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物质生活(81.24±6.35)分,心理功能(76.74±6.18)分,躯体功能(77.35±6.46)分,社会功能(74.90±6.15),比参照组高,实验组总有效率97.22%(35/36)比参照组80.00%(28/35),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早期实施针灸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疗效分析;针灸不同时间介入;治疗方式

周围性面瘫诱发原因与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有关,患者可表现为无法完成抬眉、鼓嘴、闭眼,鼓腮漏气,眼睑难以闭合,口眼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碍,不仅会给患者躯体、精神方面带来痛苦,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1],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针灸可取得理想疗效,本次研究参考我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03月收治7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资料,分析观察了不同时期针灸治疗的效果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所取71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n=36,早期针灸治疗)和参照组(n=35,晚期针灸治疗),入院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21年03月。排除标准:(1)处于哺乳期、妊娠期;(2)认知障碍者;严重精神疾病;(3)心肝肾功能不全。入组标准:(1)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 18 岁;(3)资料完整、可正常沟通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实验组体重47至79kg,平均(57.62±6.54)kg,最高67岁,最低22岁,平均(44.16±5.40)岁,男女分布19:17,参照组体重47至79kg,平均(57.85±6.27)kg,最高67岁,最低21岁,平均(44.43±5.18)岁,男女分布18:17,P>0.05。

1.2方法

参照组行后期针灸介入治疗(发病7d后),实验组行早期针灸治疗(发病7d内):指导患者头部歪向健侧,取仰卧位,主穴:地仓穴、风池穴、四白穴、颊车穴、牵正穴、阳白穴、合谷穴,配穴:翳风穴、承浆穴、攒竹穴、颧髎穴、迎香穴、听会穴、下关穴、水沟穴、鱼腰穴,针灸治疗上述穴位,采用泻法的有风池穴和合谷穴,其余穴位用平补泻法。针灸治疗需留针30 min,1次/d,5 d一疗程,间隔2至3d进行下一疗程,两组皆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患者生活质量越优,GQOL-74量表得分越高,包括20个因子,四个维度,总分100。(2)疗效分析:①无效:面瘫症状治疗后无改善;②有效:患者仅在微笑时嘴角歪斜,鼓腮不漏气,无明显进食障碍,闭眼皱眉改善,双侧额纹、鼻唇沟接近对称。③显效:进食无不适感,无障碍;嘴角无歪斜;鼓腮不漏气;闭眼皱眉

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

1.4统计学分析

SPSS24.0处理数据,以t、X2检验计量(62845cc308863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计数(%)资料,P<0.05。

2.结果

2.1生活质量影响

治疗后,实验组GQOL-74评分更高,P<0.05。

表1 GQOL-74评分(62845cc308863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分)

组别

例数

物质生活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36

57.43±5.19

81.24±6.35

54.39±5.87

76.74±6.18

55.30±5.62

77.35±6.46

53.80±6.54

74.90±6.15

参照组

35

57.61±5.35

72.67±6.29

54.16±5.28

66.80±6.44

55.15±5.37

61.63±6.27

53.39±6.15

65.49±6.74

T

-

0.144

5.712

0.173

6.637

0.115

10.401

0.272

6.148

P

-

0.886

0.000

0.863

0.000

0.909

0.000

0.787

0.000

2.2总有效率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7.22%(35/36)比参照组80.00%(28/35)高,P<0.05。

表2 总有效 n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n/%

实验组

36

1

14

21

35(97.22%)

参照组

35

7

22

6

28(80.00%)

X2

-

-

-

-

5.265

P

-

-

-

-

0.022

3.讨论

在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瘫属于“卒口僻”、“吊线风”、歪嘴风”范畴,多由风寒邪气入侵、血运受阻、脉络空虚所致,可对患者工作学习、正常生活构成严重影响,针灸则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式,同时,相关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介入时间越早,所取疗越优,利于患者面神经炎症水肿恢复。陈美晓,衣哲,梁琪研究结果显示[2]:早期针灸治疗的研究组总有效率94.12%,比晚期针灸治疗的对照组75.76%低,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以上观点。

由表1表2得:治疗后,实验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所取疗效更优,生活质量水平更高,分析治疗原理: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继而改善面瘫症状,加快炎症消除的一种中医治疗方式[3],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是最为关键的神经炎症水肿恢复阶段,在此期间实施针灸治疗可实现疗效最大化,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针灸治疗主要以调经通络、疏风活血为治疗目的,采用平补泻法、泻法刺激穴位,可引出局部邪气,因此,早期实施针灸,可显著改善面部病灶微循环,促进病情康复,快速消除面肌瘫痪、水肿症状。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早期实施针灸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杰,孙忠人,李洪玲.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间及治疗手段多样化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03):333-338.

[2]陈美晓,衣哲,梁琪.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估[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1):72-73+75.

[3]宋洛川.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0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