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产能过剩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船舶产能过剩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吴军

(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07)

摘要:船舶工业是中国的战略产业,是国防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在全球造船产业进入周期性调整的情况下,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极大的产能过剩压力。

关键词:船舶海洋工程,船舶产能,产能过剩,分析探讨


1前言

船舶工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步入低迷期,我国的船舶制造产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由于造船业产品投资大、建造周期长、产业链长以及船舶建造行业运行的滞后性,导致其产能过剩产生危害的影响程度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为防止造船产业因产能过剩引发大幅的波动,保证中国造船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造船行业的产能过剩进行识别界定、评价和预警研究。

2造船业产能过剩研究的必要性

新时代至今,造船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均提出要严控造船产能,防范造船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造船业的产能过剩,不仅会危及到船舶工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制约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还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产能过剩矛盾的化解已成为船舶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1造船业产能过剩危害性大

造船业是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典型产业,其产品具有投资大、资本密集等特征,这导致其发生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大,造成的危害影响程度增大。造船业的投资属于沉没成本,退出壁垒高,一旦投入将难以退出,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样不但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还会加大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航运市场的走势直接影响到船舶市场的需求,造船业产能利用状况最终决定了造船企业可否稳定、持续地获得现金流和销售收入。造船业的产能过剩的巨大危害,要求我们对造船业的产能过剩风险加以研究,保证造船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2造船业产能过剩涉及面广

船舶建造涉及面很广,品种多、批量小,建造过程十分的复杂,建造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全局。船舶是反映现代科技和工业水平的综合性产品,集中体现了生产技术的各类成果。船舶建造所需设计、生产和建造周期较长,生产流程中的项目较为复杂。从承接订单到完工交付船只,通常需要 2-4 年。在船舶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风险,尤其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经历签订合同、开工、铺龙骨、下水、交船等诸多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工艺流程都非常的复杂。

造船业作为我们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因其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造船业处在产业链的中心环节,船舶行业的上游包括钢铁、油漆等原材料行业,其主要对造船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下游主要是航运市场的波动,航运市场的走势直接影响到船舶的市场需求。造船业产能过剩的涉及面之广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理性地进行投资,防止在危机到来之前重复投资、盲目扩建,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3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3.1投资体制不健全,导致市场失灵

受产品核心技术的制约,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产业技术已成熟,产品市场已存在,且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大量投资者易对其前景持盲目乐观态度,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现状导致社会总产品供给过剩及产能过剩。此外,国有企业利用手中资源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导致相关产业投资过热,引发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3.2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失灵

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细分了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失衡,促使政府推动投资,发展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该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采取各种手段招商引资,引起了市场分割、投资过热及过度或无效的行政干预等,导致我国船舶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加剧。目前的 GDP 考核制度对当前的产能过剩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政府官员基于个人角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盲目吸引投资,相关企业低成本扩张。

3.3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产能利用率

在经济繁荣和复苏阶段,总需求增加,社会整体产能利用率升高;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减少,社会整体产能利用率下降。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海外投资者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输出本国过剩产能,对我国部分产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以致我国产能利用率水平连续下降。2003 年全球经济回暖,我国产能利用率呈上升趋势,但该良好的形势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刺激计划,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得产能利用率连续大幅下跌至二十年来最低水平。

4对策与建议

4.1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出发,我国船舶产业结构急需加快转型升级。目前船舶低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中小船舶企业,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扶持重点船舶企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发挥船舶产业集群的优势,集中造船资源,着力促进重点船舶企业之间重组资源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推动船舶行业规模经济。同时,船舶配套产品的升级也需要跟上,部分由于资金和订单问题面临停产的中小船舶企业可以转变模式,生产船舶配套产品。一方面可以提高骨干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的过剩产能。金融机构也应响应政府号召,对相关船舶企业给予融资、贷款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但是政府在推进船舶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行业门槛,以防大量民间资本的伺机进入,加剧产能过剩。

4.2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出发, 我国船舶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迅速调整船舶产品的结构, 推动产品走向国际产业链的顶端。各大船舶企业在被动接受主流船型的同时,要积极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船型,将被动化为主动,快速把握企业产品的分工和定位, 筛选主要生产品种,全面实现产品的升级。当前我国也有较大一部分船舶企业抢占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投资前期对该市场的全面调研是相当有必要的,不能跟风,避免产能严重过剩的悲剧重现。为了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提高船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船舶人才和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船舶企业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定向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船舶企业也要组织现有技术人员学习日、韩等国先进的船舶制造经验,逐步实施造船的数字化及一体化,并以总装化为宗旨,改造现有生产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尽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5结语

产能过剩的测度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产能过剩的度量,国内外相关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范畴的测量方法。通常情况下,并没有直接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一般都是采用间接的方式来测度产能过剩的情况。由于船舶建造行业周期长、产业链长,其行业运行具有明显滞后性,很多造船企业仍在消化先前的订单,新增订单大幅度收缩带来的影响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升级。一旦发生订单枯竭的现象,新船需求不足以支撑过剩的产能,产能过剩致使的开工率不足,将使我国整个造船产业步入低迷。

参考文献

[1]李家春.海洋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力学学报,2019,51(06):1587-1588.

[2]谢云飞,蔡厚平.校企合作背景下《海洋工程建造》开放课程建设探究[J].职业时空,2016,12(03):67-68+75.


姓名:吴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86.08,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船舶船体生产设计